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1年第9卷第9期

临床静脉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静脉输液疗法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液体直接进入静脉,药效快,利用率高。静脉输液具有液体和药物的输入速度和量可调控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临床上仍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静脉输液疗法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液体直接进入静脉,药效快,利用率高。静脉输液具有液体和药物的输入速度和量可调控的优点,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临床上仍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因输液操作不当导致药物变色、输液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发生;输液卡填写,输液滴速的控制,药物配制,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输液瓶之间串联现象,输液对象错误等,均为输液安全隐患。

【关键词】  静脉输液;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据资料统计,在患者投诉中涉及静脉输液的约占28.28%[1]。本文就临床静脉输液安全隐患的各种因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阐述如下。

  1 静脉输液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及防范

  1.1 药物变色

  相关因素:(1)输液配制过早。药物配制后,其在溶液中稳定性受溶液pH值、金属离子、外界光照、温度等多重因素影响。放置时间越长,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越大,其稳定性随之降低,易发生结构改变,出现变色反应。其次药物配制过早,配制操作稍有不当(如振摇、消毒液等因素)可导致药物降解、析出和污染等,甚至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2)操作不规范。在新药使用前,未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指定程序配制或选择了不恰当溶媒和稀释液,导致药物变色。(3)忽视输液中药物间配伍禁忌或pH值。将两种存在或可能存在配伍禁忌药物先后输入使其在输液管中出现混浊变色或者连续将不同pH值药物输入如泮托拉唑与止血敏、头孢匹胺钠和硫酸西索米星发生混浊[2],有资料报道与pH值有关。

  1.2 输液并发症

  1.2.1 循环超负荷

  相关因素:(1)输液速度控制不当。输注过快或输液量过多,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2)年龄因素。老年体弱者因生理机能减退或代偿能力下降也易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3)药物因素。输入高渗制剂如氨基酸、甘露醇等可因渗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超过患者的代偿能力时可造成循环超负荷反应。

  1.2.2 微粒反应

  相关因素:(1)输液、药物配制过程中多次加药及穿刺可带入微粒。(2)输液环境中的细小微粒也能进入药液,引起热原样反应。

  1.2.3 感染

  相关因素:(1)静脉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关节处、细小静脉、患者烦躁不安都使输液药物外漏几率增大,特别是甘露醇、对氨基水杨酸钠等外漏可导致组织水肿和皮肤坏死。(2)静脉穿刺部位处理不当。PICC、深静脉置管局部处理不当可引起渗血、渗液、肿胀和局部炎症反应,成为感染源。

  1.3 静脉炎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1)刺激性药物如万古霉素、红霉素、依替米星等输液配制浓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可刺激血管形成静脉炎。(2)静脉留置针由于反复冲管机械性刺激、滴注高渗液体也可致静脉炎发生。

  1.4 防范措施

  1.4.1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对特殊药品做到现配先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加强新、特药药理知识学习,看清药品说明书,选择专用溶媒和指定稀释液,保证药品质量和疗效。重视输液中配伍反应,对存在或可能存在配伍禁忌的药品应在治疗单上加以注明标识,间隔输入,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冲管后再输入。

  1.4.2 根据患者疾病情况、生理状态及药物性质要求,选择恰当输液速度

  老年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应勤巡视,观察有无心慌、心悸、突发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及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做到及时发现早处理,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加强医护沟通,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为安全输液提供指导。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详细讲解输液滴数对于治疗的重要性,及输液滴数变化可能的危害。减少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数的发生。

  1.4.3 保持治疗环境清洁,定期消毒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尽可能减少加药次数,防止发热反应的发生。

  1.4.4 选择恰当的注射部位和针头必要时给予静脉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

  对于烦躁患者给予适当约束,以保证输液顺利进行,减少外漏。加强动脉、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及时处理局部渗血、渗液防止局部感染发生。

  1.4.5 预防静脉周围组织炎

  刺激性药物宜选择粗、直静脉穿刺,滴注液宜稀(<0.1%),缓慢滴注,每次滴注时间不得少于60min。加强巡视,防止液体外漏。使用肝素盐水封管,减少封管频次[3]。液体输注完毕后勿中途冲管,以免加重静脉周围组织炎症[4]。

  2 输液安全隐患的其他因素及原因分析

  2.1 其他因素

  (1)输液卡填写不及时,有无漏项;(2)输液滴速控制不当;(3)药物配制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特殊药物没有现配现用(≤2h)。

  2.2 原因分析

  2.2.1 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安全意识不够

  服务对象在消费的同时越来越注意自身权益的维护。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输液卡成为可以公开的资料或证据。临床输液中时常有输液卡填写不完整,如输液执行时间漏填排在首位、更换液体时间漏填等,都表现出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一处的疏忽或记录不全,都可能会引起法律纠纷。

  2.2.2 输液管理中的健康教育宣传不够

  滴速过快,患者自行调节滴速。一方面由于护士工作量大,护士不仅要负责患者的输液、液体更换、拔针,还要负责患者的护理记录;另一方面是护士本身对静脉输液安全的宣传缺乏认识,重视不够。自行过快调节滴速的患者总认为加快输液速度,自己能够承受,可以提前结束输液,却不知道过快输液可能带来的危害。

  2.2.3 护理人员编制不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工作越来越精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护理科研的开展等使护理人员严 重缺编,专业护士只能忙于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忽略了输液中的文字填写。

  3 讨论

  3.1 重视对输液的管理

  加强输液中的宏观质量管理,制定输液过程比较细化的标准和管理要求十分必要[5]。如杜绝特殊药物之间的串联、输液药物应现配现用,在护理质量考核上不能仅仅满足于输液是否完成,更重要的是检查输液全程是否安全、输液量的安排、药物配制是否合理、无菌,对违规操作者可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手段。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广大护理人员的法制观念,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容,使护理人员了解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在护理工作中自觉遵纪守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2 切实做好输液全程的健康教育工作

  科内设立专职健康教育员,协同专业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静脉输液所用药品的性质、不良作用、输液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如实告诉患者[1]。如短期内快速输液可使肺毛细血管压力急剧升高导致肺水肿的发生,液体外渗可造成患者局部的损伤,尤其是化疗药物、氯化钾等刺激性大的药物,使患者及陪护了解输液中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更好地配合完成治疗。可采取口头宣教与书面宣教相结合,随机宣传与示范宣教相结合等多种形式[6],杜绝患者自行调节输液滴速的现象发生。

  3.3 增强道德责任心,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

  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心集中一点就是一切要对人民的健康负责,人民的健康高于一切[7]。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护理质量面临着新的挑战。增强道德责任心、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是防范输液管理缺陷的基础。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要有风险意识,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心中有数,专业护士要做到勤巡视、勤观察,认真负责输液中的微观质量监测,及时发现并纠正安全隐患。

  3.4 各级领导应重新审视医护配制的比例

  对护理治疗繁多的科室,适当增加护士的比例。科内可采用弹性排班法,灵活安排工作人员的作息时间,在工作量大的上午增加上班人员,下午则减少上班人员,这样可降低护士单位时间的工作量,使护理工作忙而不乱,忙而不错,忙中有细。静脉输液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每天都有大量液体和药物经护士手输入病人体内。如管理不好,操作不当,轻则造成经济浪费,重则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生命危险。因而需要在输液各个环节上严把质量关,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防范措施,重视药理知识学习,根据药物性质,选择专用溶媒和指定稀释液,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特殊药做到现配现用,保证药物质量,防止药物变色。同时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控制输液滴速,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倾听和重视患者的主诉,杜绝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利益,实现安全注射,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对于药物造成的不可避免的静脉炎,向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轻局部反应,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尚娥,李文珍.可控性护理差错的分析与规范.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358.

  2 岳宁慧.头孢匹胺钠与硫酸西索米星注射液发生配伍反应.护理学杂志,2006,21(13):78.

  3 耿少英,赵改婷,高荣花,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护理学杂志,2004,19(13):3-5.

  4 耿少英,赵改婷,高荣花,等.静脉留置针封管频次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护理学杂志,2006,21(13):1-3.

  5 卢人玉,彭君.静脉输液护理存在问题及举证责任倒置的思考.现代护理,2002,8(11):865.

  6 董明芳,林爱宝.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健康教育.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67.

  7 靳士英,高万良.护理失误意外与防范.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0:12.

  

作者: 冯 婷作者单位:650032 云南昆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