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推拿疗法杂志第二卷第三期经验交流

手法加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肌性斜颈200例

来源:INTERNET
摘要: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手法治疗加中药外敷小儿肌性斜颈20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2治疗方法1。1手法治疗患儿仰卧位。2中药外敷方药组成为苏木、伸筋草、路路通、络石藤各25g,血竭、土鳖虫、当归、红花、羌活、五茄皮各10g,以上药物置于沙锅中,加水1000ml,浸泡半小时后,武火煮开,再改文火煮透......

点击显示 收起

    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手法治疗加中药外敷小儿肌性斜颈20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斜颈患儿中,男132例,女68例;年龄均在六个月以内,最大5个月,最小11 d;发病部位右侧119例、左侧例81;病变形态呈条索状83例,呈结节状117例。患儿出生时顺产46例,难产42例(其中用产钳18例,臀位2例,吸产20例,脐带绕颈2例),剖腹产112例(其中胎位不正76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治疗  患儿仰卧位。医者用滑石粉涂于患处,用食、中、无名指指腹置于硬节或条索状处施指揉法约5 min,然后拇、食二指拿捏胸锁乳突肌约3 min,最后施颈部扳法,以活动患儿颈部。1次/ d,20次为一疗程。
1.2.2  中药外敷  方药组成为苏木、伸筋草、路路通、络石藤各25 g,血竭、土鳖虫、当归、红花、羌活、五茄皮各10 g,以上药物置于沙锅中,加水1000 ml,浸泡半小时后,武火煮开,再改文火煮透20 min,使用时,用沙布或小毛巾浸透汤汁敷在患处(注意汤汁温度宜在25~30°左右),每次30 min,2次/ d。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痊愈:经治疗后硬节、条索状物消失,关节活动自如。显效:治疗后结节、条索状物变小,头部活动稍欠。好转:治疗后结节、条索状稍有改善,头部活动略受限。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20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痊愈180(90%),显效18例(9.0%),好转2例(0.5%),总有效率100%。
2.3  典型病例  顾×、女、3个月,头向左侧歪斜2月余,于2002年12月30日就诊。2月前曾在某儿童医院就诊,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施手法治疗后效果不明显转至我院就诊。查:患儿头歪向左侧,下颌转向右侧,口眼正常不歪斜,左侧胸锁乳突肌下端可触及约(2×3)cm的硬结。质硬、无粘连,边缘清晰,局部皮肤红肿发热,彩超显示左侧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处较右侧肥厚,诊断为小儿肌性斜颈,运用中药外敷加手法治疗2个疗程后,硬结消失,患儿头颈活动自如。2003年6月随访颈部发育正常。
3  讨 论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原发性斜颈,是以患儿头颈向一侧倾斜,面部旋向健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的一种常见颈部畸形。若不及时治疗会影响颈部发育,甚至出现代偿性的胸椎侧凸。其病理特点主要是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发病原因目前还未完全肯定。主要认为是与产伤、胎儿头位不正或宫内异常压力及发育不良有关,最近还有报道与遗传有关。
    本病中医认为是因颈部血脉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而致,本人用指揉、拿捏胸锁乳突肌能舒筋活血通络,改善局部血运,软坚散结,用颈部扳法以改善颈部活动功能。中药外敷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法则。自拟中药药方中,苏木、红花、当归、羌活,以活血化瘀;路路通、伸筋草、络石藤、五茄皮,通络舒筋;土鳖虫、血竭,软坚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外敷可调节局部组织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恢复其弹性和正常生理功能,二者结合作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笔者在治疗过程中还体会到,除治疗外,本病的医嘱宣教也需到位,嘱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采用与头面部畸形相反方向的动作做纠正,且治疗不能间断。上述显效2例,其中有1例治疗时有间断,且家长平时也不注意帮其纠正姿势,效果不是很好,可能这也是一方面原因。

(审稿:周小波  编校:周  巍)

作者: 江丽娟 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 2004-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