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卷第8期其他

SAR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

来源:INTERNET
摘要:现将SAR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报告如下。前者的临床表现没有后者典型故称之非典型肺炎。而2003年流行的“非典”与既往临床上所见的非典有诸多不同。由于其发病急,肺部病变进展迅速,表现出以肺损伤为先导的全身多器官损害,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暂定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AcuteResˉpiratorySyn......

点击显示 收起

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首发并在2003年春广泛流行的“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型的传染病,属于中医的瘟疫范畴。现将SAR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报告如下。

1 概述 [1~3]

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简称:非典)是相对典型肺炎而言的。前者的临床表现没有后者典型故称之非典 型肺炎。而2003年流行的“非典”与既往临床上所见的非典有诸多不同。由于其发病急,肺部病变进展迅速,表现出以肺损伤为先导的全身多器官损害,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暂定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ˉpiratory Syndrome,SARS)。SARS与非典及典型肺炎的主要区别见表1所述。

表1 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SARS的主要区别

注:R—基本传染数

2 流行病学 [4~12]

2.1 特点 (1)冬春季高发。复旦大学研究发现,SARS爆发和流行的最适宜温度为17℃~28℃,冷、暖空气骤升骤降引起的温度剧烈变化导致集中高发;气候干燥、风速大,发病率高。(2)青壮年多发。青壮年占发病人数的70%,平均年龄约为38~39岁(在20~83岁之间)。(3)传染性强。在广州、北京、香港、河内等地区呈相继出现过“超级传播者”,一个人传染多人或近100人,甚至某些个体可单独明确传染300余人。专家组通过对香港、新加坡早期的传染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出SARS的“基本传染数”(R)≥3。(4)发病率高;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6~16%,男性高于女性,壮年高于青年,50岁以上死亡率占64%。(5)有显著的群聚性暴发现象;如在医院、社区、学校、家庭等处的群聚性爆发。

2.2 病原 2003年4月16日WHO在日内瓦宣布,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病毒。冠状病毒是一种球形的单链RNA病毒,直径多为60~120nm,有包膜及刺突。由于电镜下发现病毒包膜上镶嵌的刺突形状类似日冕,故命名为冠状病毒。已知有三种类型。冠状病毒在全世界分布非常广泛,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我国约30%~60%,前苏联约53%~97%),既往常引起普通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并不侵犯下呼吸道。SARS病毒是一种变异的冠状病毒,美国米恩德尔研究发现,SARS病毒的RDRP基因与只在鸟类中存在的冠状病毒的类似基因关系紧密,而与已知的三种冠状病毒的RDRP基因关系明显疏远;我国科学家则发现SARS病毒基因与野生动物果子狸体内的冠状病毒基因核苷酸序列有99.8%的同源性。研究表明SARS病毒是一种与动物有关的基因重组的新型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体。有学者认为SARS病毒易变异。香港大学已研究发现SARS病毒有6个变种。

SARS病毒耐冷不耐热,耐干燥。一般空气中只能存活3小时;室温24℃下病毒在塑料、玻璃、马赛克、金属、布料、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均可存活2~3天,在腹泻患者的痰液和粪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血液中可存活约15天。紫外线60min,75%乙醇、含氯消毒剂(如8·4)5min使病毒灭活,对碘伏、过氧乙酸亦敏感;但对胃酸有较强的抵抗力。

2.3 传染源 目前传染的源头和其生存方式仍不明了。香港大学2003年4月16日宣布病毒来自动物,并通过跨物种传播而感染人类。至于是什么动物则有待研究。目前备受人们关注的是果子狸和鸟类。但果子狸是否是SARS的源头现在还不清楚,也许来自另一种暂时未被发现的动物。也有医学专家认为病毒是来源于动物体内,还是来源于人体内,或是二者皆有,目前尚无定论。

如今所知的传染源主要是SARS病人。全程均有传染性。其中,中期(发病后约10天左右)传染性最强;潜伏期传染性较弱;目前认为康复出院后不会传染他人。有关SARS病毒携带者是否都有明显症状尚无定论。

2.4 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仍不明了。目前认为以近距离飞沫(1m以内)传播为主。专家指出由于飞沫颗粒一般较大,在空气中不能漂浮很远;而气溶胶颗粒较小,能较长时间的悬浮于空气中。所以,以飞沫方式传播的SARS病毒,不能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一样通过空气远距离传播。此外,尚可通过密切接触或接触SARS病人分泌物、体液及污染的物体后,经鼻、口、眼、手破损的皮肤传播;经粪—口途径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香港地区淘大花园E座爆发疫情,主要是经由污水排放系统传播以及环境污染所致,感染者并不一定与SARS病人有过接触。并且,香港卫生署在厦门花园爆发区的粪便中发现SARS病毒。

2.5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侵犯青壮年,占发病人数的70%。男女之间发病无差别。医务人员,护理SARS病人的家属,住院病人和访客;从事服务行业的一线人员,如列车、船舶、飞机等乘务员,出租车司机,餐厅、宾馆、商场等场所的服务员;国际间旅行者以及与SARS病人密切接触者均属于高危人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的关于防控SARS的隔离防护规范指出:所谓密切接触者就是指与SARS的确诊或高度疑似病例有过共同生活或工作史,以及其它形式的直接接触者。在目前就是指14天内曾与SARS的确诊或高度疑似病例有过共同的生活或工作的人。而共同生活或工作 的概念,是指直接居住生活在一起的成员。包括办公室的同事,学校里一个班级的学生及老师,同一教室、宿舍的同事、同学,同机的乘客等。其它形式的直接接触者包括SARS病人的陪护、乘出租车、乘电梯等直接接触者,以及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情况由卫生防疫人员综合评定确定的接触者。

3 临床表现 [12~25]

3.1 特点 (1)起病急;进展快。患者常以持续高热、干咳入院,体格检查肺部无湿罗音,X线胸片无肺炎改变;次日X线胸片可出现絮状阴影,并呈快速发展趋势;第三天阴影波及全肺呈现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样改变;第四天可能出现肺纤维化或实变样改变。(2)咽部没有卡他症状;表现出以肺损伤为先导的全身多器官损害。(3)胸部影像学特点与临床状况分离。患者肺部体征不明显,如肺部闻及不到湿罗音;而胸部影像学显示肺炎改变。(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中性粒细胞出现“核棘突”,淋巴细胞减少(CD4 + 为主),可提示全身免疫系统受损。(5)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

3.2 潜伏期 目前尚未明确确切时间。世界公认2~12天,平均4~5天;亦有报道2~21天;最短是1天,最长是14天或更长时间。有学者认为病原的潜伏期第一代传播为4~5天;第二代传播为10天左右,其病原传染力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下降。病程亦比第一代减轻。也有学者认为从病原学角度而言,病毒只有在人工培养时,才会表现出毒力逐步递减的现象;一般在人体内的传播常表现出毒力递增。所以,不能抱以侥幸心理。

3.3 主要症状和体征 患者有明显的病毒血症特征。属于祖国医学的瘟病湿症。全程可分为3~4期,早期(急性期)、中期(炎症期)、进展期(极期)、恢复期。有的病人中期过后病情逐渐好转而进入恢复期。平均病程为26天(在4~38天之间)

3.3.1 早期(急性期) 一般7天(1周)左右。多数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中高热,体温一般超过38℃(38℃~39℃),亦有初发热度<38℃者;偶尔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肌肉酸痛,全身不适,乏力,口渴,腹泻(多为水泻)等;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如咽红、咽痛等症状;通常在发热后2~4天出现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肺部无湿罗音。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及大陆等地均有报道,年老体弱或患其他疾病康复不久者,常以腹泻为首发症状。中医认为,此期患者初感温疫毒邪,病位在卫气,临床上分为热毒袭肺、湿热阻遏、表寒里热夹湿三种证候类型。舌象表现为舌红苔黄。脉象浮数或滑数。

3.3.2 中期(炎症期) 病程大约7天(1周)左右。患者出现典型的病毒血症特征。早期症状加重,表现为持续高热,体温为38℃~39℃以上;剧烈头痛,头晕,全身酸痛,疲乏无力,卧床不起,说话时气短无力,声音微弱,呈现极度衰弱状态;常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口中虽然发粘但不思饮水;此期,咳嗽频繁,呈剧烈刺激性干咳,胸闷,气促,呼吸加速,口唇紫绀。此时,多数患者肺部仍无湿罗音。少数患者肺底部可闻及少许湿罗音。中医表现为舌质黯苔腻,脉濡滑数,说明病邪已渐入中焦气分。临床上分为疫毒侵肺、表里热炽,湿热蕴毒,湿热郁阻少阳,热毒炽盛四种证候类型。中期十分关键,是病程的转折时期。如果医疗干预及护理得当,多数患者在发病约10~14天左右虽然仍很衰弱,上述症状则逐渐缓解而进入恢复期。少数患者病情加重进入进展期。

3.3.3 进展期(极期) 少数患者大约在发病后第10~14天进入此期,一般持续7天左右。中期症状持续存在,并有所加重,呼吸急促,呼吸频率>30次/min,病人处于全身衰竭状态,并表现出烦躁、恐惧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明显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此期,常有混合感染。中医认为,该期瘟疫毒邪已深入下焦营血,正虚邪实。临床上分为痰湿瘀毒、壅阻肺络,湿热壅肺、气阴两伤,邪盛正虚、内闭外脱三种证候类型。舌象表现为舌紫暗、有芒刺出现。脉数。进展期十分危险,是SARS的危重期,患者易于死亡。

作者: 米 伟 2005-5-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