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5期

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对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治疗组予葛根素0。两组针对部分特殊病例高血糖、高血压等情况酌予对症治疗。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显效率8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对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治疗组予葛根素0.4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对照组予尼莫地平,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疗程为14天。两组针对部分特殊病例高血糖、高血压等情况酌予对症治疗。 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显效率80.6%,好转率13.8%,总有效率达94.4%,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结论  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  眩晕;椎底动脉供血不足/中西医结合疗法;葛根素;氟桂利嗪
             
  头晕/眩晕是中老年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中相当多见的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造成的,其治疗方案繁多。自2003年以来,我们采用葛根素为主的方法,治疗此类患者,并选择血脂水平高者36例进行总结,同时设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比较,获效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资料来自两个医疗单位2003年4月~2004年8月就诊患者中,参考文献诊断标准 [1,2]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血脂及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5~69岁,平均59.6岁。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头昏、头重、耳鸣等症状。自觉视物旋转者22例,漂浮感者48例,眩晕发作与头颈部活动有关者41例,恶心呕吐者32例,一过性黑者19例。合并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14例,2型糖尿病4例。上述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和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人经X线检查有不同程度的颈椎增生,血液流变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经CT排除了脑梗塞、脑出血和脑肿瘤等疾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商品名:布瑞宁,北京四环科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4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1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每日1次缓慢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14天。两组病人中高血压、糖尿病者常规给予降压、降糖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方法 记录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并检查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学改变情况。

    1.4 疗效标准 显效: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好转: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无减轻,或改善不明显。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计数百分比用χ 2 检验,组间计数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显效29例,为80.6%;有效5例,为13.8%;无效2例,为5.6%,总有效率为94.4%。用药后疗效出现时间为2~7天。对照组显效16例,为66.7%;有效6例,为25%;无效2例,为8.3%,总有效率为91.7%。用药后疗效出现时间为3~11天。两组在显效和好转的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显效率上稍优于对照组(P<0.05)。

    2.2 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略)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病例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在治疗中有5例用药时出现头晕、血压下降,减慢滴速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由动脉硬化、颈椎病致使椎基底动脉受机械性压迫或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从而造成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脑血流降低而引起。加之血液粘稠度增高,循环血量降低,血细胞流速缓慢,动脉血管痉挛,而致缺血。临床可出现头晕/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频繁发作,甚则可出现TIA,直至脑梗塞。临床治疗多以扩张脑血管为主。本研究应用葛根素治疗该病,不仅起到扩张脑血管的作用,而且对改变血液粘稠度亦起到一定作用。葛根素系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的提取的有效成分,主要为黄酮苷、总黄酮、花生酸等,具有扩张外周血管,改善粘滞血症、高凝血症,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集聚性下降,从而达到稀释血液,改善微循环的目的 [3] 。本组研究证实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原理亦在于较快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状况,增加脑血流量,防止脑神经元的不可逆损害,达到治疗的目的。其原理在于同时该药还有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从而使脑供血状况得到根本上的改变,优于一般西药单纯扩血管的作用。结果表明,虽然两组在有效率上与钙离子阻滞剂无明显差异,但在显效率上稍优于对照组,与葛根素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另外在治疗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充分证明葛根素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眩晕等症的安全有效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 沈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实用医学杂志,1996,12(10):687.

    2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11.

    3 欧明洪.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中国药业,2000,9(12):59. 

  作者单位:1 464000河南信阳,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2 450052河南郑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李 弋)

作者: 夏云轶 王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