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16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有急性发作。单一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疗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观察对象选择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有急性发作。单一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疗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择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略)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第五版 [1] ,临床症状主要为慢性盆腔痛,常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期加剧;有的伴有不孕及异位妊娠;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月经失调,月经不规则等等。有的伴有全身症状如低热,易疲劳。部分病情较长者可出现精神不振、失眠、周身不适等神经衰弱症状。体征: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或有触痛;若为子宫内膜炎,子宫增大、压痛;或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到呈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轻度压痛;或为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临床常结合B超等检查来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妇科学 [2] “少腹痛”、“带下病”、“痛经”、“瘕”等疾病制定以下诊断标准:小腹胀痛、拒按,或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经行或劳累后加剧,带下增多,或月经不畅,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薄,脉沉弦或涩,或沉缓而细。

  1.3 治疗与观察方法

    1.3.1 西药组 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一般常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与甲硝唑(或替硝唑)联合应用。如青霉素过敏选用培氟沙星、氧氟沙星或红霉素等。每1~2周更换有效抗生素。

    1.3.2 中西医结合组 自拟红藤三黄汤:红藤25g,黄芪30g,黄柏15g,制大黄10g,丹参18,红花10g,桃仁10g,蒲公英25g,制香附10g。如包块明显加三棱10g,莪术10g。治疗方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每次煮沸后文火煎煮半小时,两次煮液混合,共约500ml,早晚各服200ml,夜晚约20:00左右100ml保留灌肠,操作由护士按常规操作,患者卧床休息使药液保留4h以上,同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如下腹疼痛较重,或伴发热,可先用抗生素治疗5~7天后再予上述中药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停用抗生素,而继续使用中药口服和灌肠治疗。

    1.3.3 疗效观察 两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二个疗程判断疗效,疗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包块缩小1/2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有好转,包块缩小1/3以上;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略)
         
  2.2 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组有少数患者感胃脘部嘈杂,但无因不良反应而停止用药的,还有少数患者在开始灌肠时因轻度腹痛或腹泻而不能维持4h以上,但经适应后均能坚持治疗。西药组则有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治疗后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7岁,因“下腹部疼痛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3天。”于2002年1月7日拟“慢性盆腔炎”收入院治疗,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下腹部疼痛反复1年余,近3日因劳累加重,小腹胀痛,持续性,带下增多,患者平素有下腹部坠胀、常在劳累后及月经期加剧月经偏少,舌质黯,苔薄,脉沉缓。妇科检查:子宫后倾后屈,活动度尚好,有压痛,子宫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明显,双附件区末触及明显包块。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正常,B超示子宫附件正常,子宫后陷凹积液26ml。

    入院后用青霉素800万U静脉滴注,1日1次,静滴3天后同时给予中药治疗,方药:红藤25g,黄芪30g,黄柏15g,制大黄10g,丹参18,红花10g,桃仁10g,蒲公英25g,制香附10g。治疗方法:上药加水煎煮两次,每次煮沸后文火煎煮半小时,两次煮液混合,共约500ml,早晚各服200ml,夜晚约20:00左右100ml保留灌肠。青霉素治疗7天后停药,而继续中药治疗。

    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7天后下腹痛消失,治疗2周后妇科检查子宫及双侧附件区压痛消失,子宫两侧片状增厚也明显好转。B超检查子宫后陷凹积液为8ml。于2002年1月22日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
    
  4 讨论
    
  慢性盆腔炎妇女一种迁延难愈的慢性炎性病症,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的发生与生殖道的病原体上行感染有关,又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关系密切。祖国医学没有慢性盆腔炎病名。根据其症状,属中医“少腹痛”、“带下病”、“痛经”、“瘕”等疾病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瘀滞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然本病多迁延日久,气血虚弱难免,加之病久抑郁,患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则又加重气滞血瘀,如此循环,使本病更难痊愈。因湿热蕴结,瘀滞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或肝气郁结则小腹胀痛、拒按,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经行欠畅;湿热蕴结,伤及带脉或气血虚弱,带脉不固而致带下量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搏沉弦或涩为瘀滞之象;气血虚弱则经行或劳累后疼痛加剧,脉搏沉缓而细。故其治疗当以清热利湿,行气化瘀止痛为主,兼补气血。笔者用自拟红藤三黄汤结合西医抗炎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与纯西药抗炎治疗比较其总有效率有明显提高(P<0.05),本方之红藤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为治疗肠痈腹泻之要药,为本方之君药;伍以黄柏、制大黄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黄芪补气益血共为臣药;蒲公英可加强君臣清热利湿之功,丹参、红花、桃仁则有活血化瘀,止痛散结的功效,共为佐药;香附为妇科常用之品,疏肝解郁,调和气血为使药,全方用药精当,配伍合理,共凑清热利湿,行瘀止痛,益气和血之功。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理想方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4] ,红藤、黄柏、大黄等清热利湿中药,具有广泛的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黄芪则可以增强人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黄芪的这一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感染性疾病中的虚证较好的药理学基础。

    在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过程中,中药重视每个个体的整体内环境的调节,在增加患者免疫力方面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可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较好的原因之一,也可能在减少慢性盆腔炎的复发方面起重要作用。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西药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反复用药或长期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以及造成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 

  作者单位:212001江苏镇江,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

  (编辑:秋 实)

作者: 杨彦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