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23期

多烯酸乙酯胶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多烯酸乙酯胶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其机理。方法我们将11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多烯酸乙酯胶丸和血脂康片,观察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多烯酸乙酯胶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其机理。方法  我们将11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多烯酸乙酯胶丸和血脂康片,观察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5),且副作用少。结论  提示多烯酸乙酯胶丸为治疗高脂血症的一个安全有效药物。
   
  【关键词】  高脂血症;多烯酸乙酯胶丸;血脂康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血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导致了与之相关的心脑血管病发生率的升高。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就认识到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各独立危险因素中居首要地位的因素。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随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升高而加重,血浆胆固醇的浓度与冠心病的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1]。有学者研究发现,成年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随年龄的增长和血脂程度的增高而加重[2],而降低脂质水平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3]。目前对该病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传统天然药物的广泛应用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大多为临床经验总结,缺乏客观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且其重复性无法肯定,因此,寻找疗效确切、重复性强,副作用小的天然药物成了人们努力的方向。近几年来,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应用多烯酸乙酯胶丸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在正常饮食情况下,1周内2次测血清总胆固醇(TC)均≥ 6.0mmol/L或甘油三酯(TG)≥ 1.54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17mmol/L者即可确诊。

  1.1.2  排除以下病例  有严重肝、肾、心、肺等疾病;孕妇、哺乳期妇女。

  1.2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本院就诊的高脂血症,共计110例。采用“计算器随机数字发生法”按初诊顺序号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8~68岁,平均(45.23±3.15)岁,伴脂肪肝36例,糖尿病25例,冠心病16例,脑血管疾病13例;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5~57岁,平均(40.15±1.61)岁,伴脂肪肝26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9例,脑血管疾病6例。两组间治疗前临床症状及体征、血脂高低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多烯酸乙酯胶丸(武汉中联集团四药药业有限公司),0.25g,每日3次口服。

  1.3.2  对照组  服用血脂康片(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产品)1片,每日2次口服,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3.3  实验方法  治疗前后空腹12h以上,于凌晨各抽静脉血4ml,加入肝素抗凝试管中,进行血脂指标检测。

  1.4  观测指标

  1.4.1  临床症状及体征  采用计分制。   

  1.4.2  实验室指标  总胆固醇(TC),酶法测定;甘油三酯(TG),酶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比色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比色法测定。 

  1.4.3  安全性指标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

  1.5  疗效判定标准[5]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实验室血脂各项检查恢复正常;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血脂检测达以下任意1项者:TC下降≥20%、TG下降≥4O%,HDL-C上升≥0.26mmol/L;有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血脂检测达以下任意一项者,TC下降≥10%,TG下降≥20%,HDL-C上升≥ 0.104mmol/L;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血脂检测无明显改善者。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其比较用t检验,均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由计算机完成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以下两组间分别行χ2检验,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含量差值(mmol/L)的比较  以下两组间分别行t检验,治疗组患者经服用多烯酸乙酯胶丸后其血液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且多烯酸乙酯胶丸对降低血甘油三酯的疗效更加明显,说明多烯酸乙酯胶丸更能明显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其结果见表2。

  2.3  两组高脂血症患者治疗前后高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差值(mmol/L)的比较  以下两组间分别行t检验,治疗组患者经服用多烯酸乙酯胶丸后其血液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比值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且治疗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多烯酸胶丸更能明显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其结果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含量差值的比较 (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高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差值的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胃部不适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5/60);对照组胃部不适8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00%(9/50)。两组均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血清(或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浓度明显升高时称为高脂血症,包括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按发病原因,可将高脂血症分为继发性高脂血症和原发性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脂血症多由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他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急性胰腺炎以及抗高血压药、类固醇激素或避孕药长期使用而引起。原发性高脂血症多由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其他自然环境因素所致。大量的基础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证明,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及冠心病(CHD)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AS是CHD的病理基础。近20年已经有几项人群研究均证明了血清胆固醇水平与CHD患病明显相关,证明LDL升高与CHD日后发病呈正相关,HDL升高则与CHD发病呈负相关,并肯定TC/HDL比值的升高为AS危险的有效指标[6,7]。

  多烯酸乙酯胶丸主要成分为二十碳五烯酸乙酯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乙酯,二者含不饱和键较多,有较强的调整血脂作用,另尚有扩张血管及抗血栓形成作用。作用机制为促进中性或酸性胆固醇自肠道排出,抑制肝内脂质及脂蛋白合成,能降低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LDL、VLDL、增加HDL。本研究结果显示,多烯酸乙酯胶丸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尤其对高甘油三酯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佳;多烯酸乙酯胶丸亦能明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HDL/LDL、HDL/TG比值,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具有抗聚抗粘的作用,不良反应少见,且均优于对照组,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此,临床利用多烯酸乙酯胶丸治疗高脂血症,不失为有效思路与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甘地.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7.

  2  Lloyd-Jones DM,Wilson PW,Larson MG. Lifetim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y cholesterol levels at selected ages. Arch Intern Med,2003,Sep 8;163.

  3  Turkoski BB. An ounce of prevention. Drugs used to treat hyperlipidemia .Orthop Nurs,2004,Jan-Feb;23(1):58-6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1995,171.

  5  Reaven GH. Are triglyearide important as a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disease.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1993,(1):44.

  6  余红岚,曾文.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分析.广西预防医学,2004,10(3):171-172.

  7  张,尹炳生.中西医结合高脂血症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81-282.

  (编辑:秋  实)

  作者单位: 410000 湖南长沙,长沙市第七人民医院内科

作者: 胡景,李秋萍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