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5期

对原发性肠套叠早期非手术治疗探讨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我院近13年来在无肠套叠压力复位器的情况下对20例原发性肠套叠的早期患者试行非手术治疗,全部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适应证:(1)治疗前儿科或外科检查臆断为肠套叠,并经钡餐灌肠检查确诊为肠套叠者。术前注意事项:(1)术前应和外科取得联系,一旦失败立即剖腹手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2治疗方法与结果术前准备肛管1......

点击显示 收起

    我院近13年来在无肠套叠压力复位器的情况下对20例原发性肠套叠的早期患者试行非手术治疗,全部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个月~4岁。适应证:(1)治疗前儿科或外科检查臆断为肠套叠,并经钡餐灌肠检查确诊为肠套叠者;(2)发病在48h以内,患儿不危重,无肠坏死可能者。术前注意事项:(1)术前应和外科取得联系,一旦失败立即剖腹手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2)发病48h以上或者患儿危重有肠坏死可能者禁用此法。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术前准备肛管1根(幼儿可用鼻胃管),气囊1个。术前15min肌注654-2,5~10mg(根据患者大小酌量)使肠管处于松弛状态[1,2],令患者侧卧于X线检查床上,双腿屈膝,经肛门插管(可以适当深一点),并连接气囊,用胶布固定肛管于肛门,并请助手固定堵住肛门使肛管及气体不要排出。在透视下观察,术者经肛管缓缓注气使下部肠管内压增高推压“套头部”,同时术者用手由肠管上部向下部推压“套颈部”,缓慢持续数分钟即可复位。复位成功的标志是:(1)气体大量涌入上部肠管进入小肠;(2)腹胀减轻,套叠部软组织块影消失;(3)患者疼痛消失(患儿哭声停止);(4)盲肠充盈良好。复位成功即可结束治疗,留住观察1~2天。

    3  讨论

    肠套叠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一般认为是由于肠蠕动的节律紊乱,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其上部剧烈的肠蠕动将痉挛段推入下部肠腔而形成套叠,肠套叠结构[2]:一般具有3个筒,外筒和肠套叠鞘部,肠的近端套入其中;进到里面的部分有两个筒(中筒和内筒),称为“套入部”;肠套从外面卷入处称为“颈部”;肠套叠的套入部最远点即中筒和内筒的卷折处称为“头部”。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有两种:(1)结肠注气法。利用空气灌肠肠套叠压力复位器,以肛门注气使结肠内气压增高,使之维持在10.64~15.96kPa,套入的肠管由气体排挤而逐渐复位。一般认为若压力至15kPa(120mmHg)仍不能复位者,则须考虑手术[3]。(2)钡灌肠复位法。从肛门注钡液,使其压力维持在13.33~17.29kPa,钡剂由下部肠管缓缓进入套叠部位,使套叠部分复位,有因压力过高引起肠管破裂之弊,而破裂后大量钡液散播在腹腔难以完全清除。以上两种方法前者优于后者,但尚有许多基层医院由于种种原因无肠套叠压力复位器,为了避免这一条件限制和复位的成功率。我院试行了无此条件下的原发型肠套叠早期非手术治疗。笔者认为只要把握以下几点,在无测压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对原发型肠套叠早期的患者进行治疗:(1)首先和外科取得联系,一旦肠管破裂,立即剖腹手术,进入一些空气亦无任何不良后果,如果不试行此法治疗患者也必须剖腹手术。况且我院试行10例中无一例破裂者。(2)在施行前肌注654-2,5~10mg(儿童酌减)解除肠管痉挛[2],使肠壁处于松弛状态,且可改善微循环,对肠套叠的复位所需压力比不用此药要低得多,有利复位。(3)在加压向上部排挤“套头部”的同时,术者用手向下部推压“套颈部”,促使复位。笔者认为:术前适当用解痉药,辅以手法推压可大大降低所需气压,提高复位成功率和安全系数,在基层医院用此法治疗肠套叠不受条件限制,易于施行,有益而无害。

    【参考文献】

    1  漆剑频,王成缘.放射诊断临床指南.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15.

    2  中山医学院主编.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32-134.

    3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36-637.

  作者单位: 444300 湖北巴东,巴东县人民医院

   (编辑:秋  实)

作者: 朱承刚 2006-7-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