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13期

血塞通注射液对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血塞通对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为血塞通组和常规治疗组。血塞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血塞通8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疗程2周。87%,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79。...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血塞通对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78例患者随机分为血塞通组和常规治疗组。血塞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血塞通8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疗程2周。结果 血塞通组总有效率94.87%,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79.4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塞通组治疗后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度、红细胞压积四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 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血塞通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临床效果肯定,且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  血塞通 肺心病 心力衰竭

    慢性肺心病患者由于慢性肺功能损害,机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可使红细胞继发性增多,红细胞顺应性下降、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心肺功能损害[1]。高原地区,高寒缺氧,代偿性的红细胞增多,肺小动脉持续收缩,导致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扩张或肥厚,更加重了恶性循环,故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成为一个热点。我们对高原地区(海拔2260~3500m)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通过联合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探讨血塞通对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2月~2006年12月于第三军医大学附属二院住院的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血塞通组中39例(男19例,女20例),年龄43~78(57.8±5.4)岁。心功能Ⅱ级12例,Ⅲ级12例,Ⅳ级15例;常规治疗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42~76(57.9±5.2)岁。心功能Ⅱ级13例,Ⅲ级12例,Ⅳ级14例。两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紫绀、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肺部干湿性啰音,肝颈静脉回流呈阳性,肝大,下肢水肿等,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和病程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三次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980年),并采用美国纽约心肺病学会(NYHA)1928 年提出的分级方案判定心力衰竭的有无及临床心功能分级[2]。排除标准:排除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等。

    1.3  方法

    1.3.1  标本采集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予常规综合治疗,如积极控制感染,持续低流量吸氧,解除支气管痉挛,排除痰液,应用适当强心、利尿及扩张血管药物,维持酸碱平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血塞通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塞通(昆明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438,每支400mg)8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疗程中详细观察记录,2周后对比分析疗效。  

    1.3.2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有无不良反应,记录心率、血压,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观察血液流变学、血气分析、血、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治疗期间每天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血液流变学采用LBY-N6型旋转式黏度仪(北京普利生集团公司生产)检测有关指标(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度、红细胞压积)。

    1.3.3  疗效判定  显效:咳、痰、喘症状显著减轻,肺部啰音消失或显著减少,紫绀明显减轻,下肢水肿消失,心率明显下降,在100次/min以下,心功能恢复Ⅰ~Ⅱ级以上,PaO2上升≥1.33kPa(10mmHg),PaCO2 下降≥1.33kPa(10mmHg)。有效:上述指标有好转。无效:上述指标无好转或恶化,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 用SPSS10.0 软件,变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用药前后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ONE WAY ANONA分析,分类变量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7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血塞通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心功能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表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塞通组总有效率(94.87%)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79.4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2  两组疗效比较

    2.3  血塞通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3。血塞通组治疗后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度、红细胞压积四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注:血塞通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ΔP<0.05

    2.4  不良反应情况  血塞通组有2例出现面部发红、潮热、轻微头痛,减慢药物滴速,未影响继续用药,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高原地区,高寒缺氧,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为高原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反复的气道感染和低氧血症,慢性缺氧继发血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使右心扩张,肥大,引起右心功能衰竭,甚至左心衰竭及全心衰竭。更因为环境因素,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更严重。血液粘度是一组复合性指标,其高低取决于血液中有形成分和血浆成分量与质的变化,其中红细胞压积(比值)和纤维蛋白原是主要影响因素。血液粘度增高,说明血液中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降低了红细胞在末梢循环中的通透能力,使循环阻力增加。另一方面,血液中的红细胞容易集聚,形成红细胞聚集体,增加了血液阻力,使血粘度增加,进一步影响循环灌注,从而心肺功能因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而发病[3]。因此,改善血液流变学在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

    血塞通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4,5],它是从中药三七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Rb1及三七皂苷R1,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等作用。有研究发现三七具有 Ca2+拮抗作用,而可扩张血管,并能清除氧自由基,可使血小板内环磷鸟苷(cAMP)含量增高,减少了血小板TX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同时能抑制凝血酶诱导的从纤维蛋白原至纤维蛋白的转化,降低血液粘稠度及凝固性,增高纤溶酶活性,还可增进内皮细胞合成 PGI2,松弛平滑肌,扩张肺血管及冠状血管,从而降低血循环阻力,降低肺动脉高压,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加心输出量,进一步改善血液循环[6]。

    我们通过血塞通注射液对高原地区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观察取得良好疗效。血塞通组治疗后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度、红细胞压积四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综合治疗,提示血塞通注射液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在高原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中疗效良好。在临床抗炎解痉,平喘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血塞通注射液防治肺心病心衰是高效安全的,值得高原医院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利平.国内慢性肺心病急性期主要病理生理研究和治疗进展,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1998,19(6):615.

2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

3 秦燕春,董源刚.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特点及临床意义.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3,13(2):142-143.

4 邵春林,刘永明.血塞通注射液联合长效异乐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3):182-184.

5 马建国.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山东中医杂志,2005,24(1):24-25.

6 王辰,杜敏捷,曹大德,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肺细小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观察.中华医学杂志,1997,77(2):123.


作者单位:400038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二院(新桥医院)

作者: 刘小燕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