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13期

精神科住院病人猝死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猝死猝死,指看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的突然死亡,而随之引发的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常常给临床诊疗带来很大的困扰,精神科住院病人的猝死现象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临床研究报......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猝死

    猝死,指看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新的治疗手段不断应用于临床,日常医疗活动的安全性也日益提高。精神科住院病人意外的突然死亡,而随之引发的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常常给临床诊疗带来很大的困扰,精神科住院病人的猝死现象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临床研究报告,精神病患者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易导致体重增加、肥胖,引起糖尿病及其他躯体疾病,增加了冠心病、心梗、脑梗的发生率。较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加之精神科药物的应用,易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和猝死。本文复习了一些相关资料,就精神病患者猝死的预测指标及如何降低猝死率作一综述,以便能在精神科临床中积极预防猝死。

    1  精神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引发心脏性猝死直接原因有室颤、室速、冠心病、心梗、心肌病等,可以通过体表心电图的观测来发现和预测猝死。

    1.1  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经典及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导致心脏不良反应,有时相当严重甚至猝死,药物引起心动过速对正常人不会成为问题,但对大多数心肌缺血可促进(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1]。

    1.1.1  药物对QT间期的影响  QT间期超过430ms即称为QT间期延长,它和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可增加猝死的危险性,并已成预测猝死的重要指标之一[2]。国外大量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QT间期延长[3,4],Reilly对495例精神病患者和101例正常对照组的研究发现,服用抗精神病药物8%会出现QT间期延长,与服药剂量、年龄均呈正相关,国内报道与之相仿[5],对单一使用经典或非经典药物患者心电图的研究发现,酚噻嗪类药物具有奎尼丁样作用,可通过过度抑制钠离子通道而减慢心脏传导率,增加心脏兴奋性,从而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6],利培酮与氯氮平可能通过钙离子通道(也有人认为是增强钾通道)的异常改变而导致QT间期延长[6,7]。

    QTd即QT离散度,由Campbell1985年提出,它代表心室肌兴奋性恢复时间不一致或心室肌不应期差异程度[3]。心室肌不应期显著差异是折返形成的重要条件,而折返极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或诱发猝死[8]。QT间期延长若伴有心律失常,则QTd会显著增加,发生率约为0~17.43%[3],较大剂量药物更易出现QTc间期延长和QTd增加,更易产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9]。国内有学者对33例住院服用氯氮平患者的研究显示,较大剂量氯氮平(500mg/d),QTd显著增加,并由此认为较大剂量氯氮平可诱发心脏性猝死[10],推测氯氮平导致猝死的发生机制可能与钙离子通道异常有关;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即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导致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和心肌复极不均衡与不稳定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7]。

    国外有学者将抗精神病药物根据延长QTc的程度进行分组,高危险组为:硫利哒嗪、酚噻嗪类、舒托必利、苯酰胺类、哌迷清、二苯基丁酰哌啶类;次高危险组为:氯氮平、氯丙嗪、氟哌利多;中度危险组:氟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低危险组:利培酮、齐哌西酮、奎硫平;极低危险组:奥氮平[11]。

    1.1.2  T波的改变  抗精神病药物通过抑制钠钾泵、ATP酶阻止钾离子进入细胞内,表现为血钾正常而细胞内低钾的T波改变[1],进而导致心律失常。

    1.1.3  特异性J波和Brugada综合征  J波是位于QRS波群终末部与ST段起始之交点,多位于等位线上,上下偏移不超过1ms。

    特异性J波是指无明显原发性疾病,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和QT间期延长,仅于体表心电图上有J波,该类患者有过心脏性猝死或室颤史,因此,将这种J波称为特异性J波并作为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Brugada综合征无心脏结构改变,心电图有持续性或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侧胸导联V1~V3导联ST段抬高,患者易发生猝死[2,8],三环类可致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图征象[7]。

    1.2  抗抑郁药

    1.2.1  三环类  有奎尼丁样作用,引起血压降低,心动过速,抑制多种心血管反射,易致心律失常,抗胆碱能作用使迷走神经抑制而心跳加快,电轴左偏,心室内传导系统广泛阻滞,特别是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而更易导致严重心律失常而猝死。

    1.2.2  SSRI类  对心脏传导功能无直接作用。但大剂量西酞普兰和氟伏沙明可能引起心律紊乱。国外有学者对氟西汀进行电生理测定,结果表明氟西汀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血管副作用少,但大剂量使用也可以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12]。故规定剂量SSRI对心血管影响较小,较安全。

    1.3  抗躁狂药  对心血管影响较小,注意对造血系统影响,特别是由卡马西平引起粒缺,导致严重感染及并发症,有导致猝死的危险。

    2  抗精神病药物对血糖的影响

    众多的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可能影响糖代谢,引起糖耐量异常及血糖升高,无论是典型或非典型均有报道,引起高血糖,甚至酮症酸中毒,或使原有糖尿病恶化[10],从而引起一系列躯体疾病、感染等,猝死的风险增加。

    3  抗精神病药物对体重和血压的影响

    大量研究报告,不论何种抗精神病药物,均可不同程度引起体重增加,平均体重增加1~4kg,部分或更多病人出现肥胖症,肥胖增加了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生,使冠心病、心梗、脑梗的发生率增加从而导致猝死风险加大。

    4  精神病患者的睡眠问题

    4.1  猝死多发生于快速动眼睡眠期  有研究认为,猝死多发生于快速动眼睡眠(REM)期,尤其是最后一个REM期更易出现。此时,交感神经活动一过性增高,可触发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潜在激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QT间期延长,从而诱发猝死[13]。本院学者对院内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研究中,猝死的时间多集中在凌晨,4~8时达到42.31%。

    4.2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4]  抗精神病药物对中躯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各种剂量范围内均会对中枢系统产生抑制,喉肌共济失调、环状括约肌和胃防止食物反流作用受抑制,导致呼吸抑制、窒息和噎食,从而引发肺水肿,肺动脉栓塞,吸入性肺炎,最终导致猝死。伴此症的患者发生猝死必在睡眠中,大多夜间或凌晨,且常见于老年、肥胖者。

    5  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吴书林的研究报告[15]

    心脏性猝死和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减少等生活方式有关,抑郁、精神病患者发生率相对较高,家族有心脏病猝死或本人有晕厥史者猝死率增加。在406个心猝患者中,有106例由心血管造影证实为冠心病,10%有高血压。有这些基础病患者及生活方式的发生猝死风险大大增加。精神病患者特别是长期住院服药者,此之相吻合,故易致猝死。与前述QTc延长,QTd增加,作为心律失常、猝死的指标,在某种程序上存在争议。

    对有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脏疾患或发生过一次猝死,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的,应用ICD防治,成功率几乎100%[15]。

    精神药物与精神病患者的猝死有密切关系,长期用药、合并躯体疾病、体重增加、肥胖、对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年龄增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猝死风险加大。精神病患者的躯体状况,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以及服药后的睡眠习惯的改变,长期住院,吸烟,体力活动减少,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均是院内猝死的相关因素。寻找预测猝死的临床指标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及时全面地完成治疗前的检查,及早发现隐匿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心电图特异性改变,均非常重要。精神科医务人员应加强对住院患者的躯体状况观察,掌握必要的综合医学知识,提高急救能力,熟练掌握精神科药物的特点,特别是对有心血管病、心律失常的患者积极治疗基础病的同时,尽可能使用低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预防及发现精神病患者的死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喻东山,张心保.精神药物所致的心脏不良反应.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11:246.

2 杨均国.心律失常性猝死的预测.临床内科杂志,2007,17:291-292.

3 Reilly JG, Ayis SA, Ferrier IN, et al. QTc-interval abnormalities and psychotropic drug therapy inp sychiarrin cpatients. Lancer, 2000, 355: 1048-1052.

4 孙振晓,于相芬.抗精神病药物所致QTc间期延长,室速和猝死.国外医学·精神病学手册,2003,30:47.

5 王晓朵,陈月敏,颜文伟.抗精神病药物对QTc间期的影响.上海精神医学,2002,14:43-47.

6 苑成梅,方贻儒.氯氮平所致心脏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51-53.

7 沈渔村.精神病学,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77.

8 张开滋.心脏信息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81-182.

9 Ober Sk,Hudak R,Anne R.Hyperglycemia and Olanzapine.Am J Psychiaty.1999,156:6.

10 彭华生,吴光怀.较大剂量氯氮平对心电图QT离散度过影响.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01-202.

11 Gury C, Canceil O, Iaria P.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cardiovascular safety. J Encephale,2001,27(6):62-72.

12 Pacher P,Magyar J, Szigligeti P, et al. Electr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fluoxetine in mammalian cardiac tissuses. J Naunym Schmiedebergs Arch. Pharmacol,2002,363(1):67-73.

13 曲秀芬,刘莹,黄永麟,等.睡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0,27-25-27.

14 陈炜,沈鉴清.精神科猝死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国神经精神科杂志,1999,20:63.

15 万方数据资讯.


作者单位:201108 上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作者: 巫珺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