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15期

血液流变学与临床疾病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聚集、变形等流变特性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和检验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宏观血液流变学、微观血液流变学和分子水平流变学,从而可以从理论上阐明血液的流变特性、循环机理等。宏观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的重要指标主要为......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聚集、变形等流变特性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和检验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宏观血液流变学、微观血液流变学和分子水平流变学,从而可以从理论上阐明血液的流变特性、循环机理等。宏观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的重要指标主要为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微观血液流变学即细胞流变学,是从细胞水平研究血液和血细胞的流变特性。临床上红细胞的变形聚集性、血小板的粘附 聚集性是微观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红细胞变形性是细胞流变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自身发生变形的能力。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约为 7.5μm,由于其膜表面积较大以及特殊的膜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能通过直径仅为3μm的微血管,由此而保证了微循环和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同时也是保证血流正常运行和决定红细胞寿命的重要因素。分子流变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宏观和细胞流变特性的变化机制。目前主要局限于基础实验研究,在临床上由于其技术要求高、成本高而无法应用。

  1  血液粘度与临床某些疾病的关系

    1.1  心、脑血管缺血性疾患(冠心病、心肌梗死及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死)  血液粘滞性增高则血流缓慢,血循环特别是微循环障碍,而导致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继而出现脏器缺血、缺氧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血液粘度增高和血液高凝状态成为心、脑等血管栓塞性疾患的基础病变。已发现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发病与血液粘度增高有一定关系,有时血粘度增高可能会出现于疾病发生之前,因此成为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较早期表现且血粘度增高的程度与心、脑缺血的严重度呈正相关。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其红细胞变形性明显减低,这主要是由于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红细胞膜蛋白发生改变而导致其脂双层的流动性减低。还可能与红细胞膜收缩蛋白的磷酸化程度减弱有关。另外,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常有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亦可使红细胞膜脂质发生改变而红细胞变形性减低。 高纤维蛋白原可直接导致血浆粘度的升高。

    1.2  某些血液病

    1.2.1  红细胞增多症  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此时血液中红细胞绝对数明显增高,红细胞比积(TCT)增高,血液粘度增高。

    1.2.2  异常球蛋白血症  如高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可直接导致血浆粘度的升高。

    1.2.3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本病为先天性红细胞缺陷。由于红细胞膜结构和能量代谢异常使红细胞膜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减低而成为球形,变形性明显降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乃红细胞膜后天获得性缺陷,也可见红细胞变形性减低;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例,由于其红细胞部分丢失而继发球形化使得红细胞变形性减低而导致血粘度增高。

    1.2.4  白血病  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白血病细胞裂解释放大量核酸或某些促凝物质等均可使血粘度增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见血粘度增高。

    1.3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常可见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含量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某些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粘度增高。

    1.4  糖尿病  糖尿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以全血粘度升高为显著,血浆粘度升高次之,全血比粘度的升高又以低切变率下的粘度升高为显著。特别是微循环障碍时血粘度的升高更为突出。糖尿病为代谢性疾病,以糖、蛋白、脂肪代谢异常为病理改变。三大物质的代谢异常可致体内血脂、纤维蛋白原等物质增高而为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直接导致血浆粘度的升高。糖尿病患者由于三大物质的代谢异常又可致水电解质失衡和酸碱平衡失调,细胞表面电荷发生改变等而致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粘附性增强;脂肪代谢异常使红细胞膜脂质发生改变,加之糖基化血红蛋白增加而使红细胞变形性显著减低,故而血粘度升高。另外,临床上观察发现,当血粘度突然急剧升高时,提示糖尿病已经或将有合并症的发生,预后较差。

    1.5  突发性耳聋  有研究表明突发性耳聋患者处于高血粘状态,红细胞变形能力减低,聚集性增强,使得红细胞不易通过口径细小的毛细血管,血流缓慢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影响内耳听器官的营养供给,特别是脆弱的听毛细胞很容易因缺氧而引起损伤导致突聋的发生(机理不十分明确)。

    1.6  其他疾病  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肾功能不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外科手术后等通常可由于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红细胞膜脂质改变而出现异形红细胞等使血粘度增高。

  2  血液粘度异常的预防与治疗

    2.1  血粘度增高的预防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关于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的相关危险因素3000余例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过度食盐、过度食肉、大量饮酒、蔬菜摄入不足以及肥胖可以导致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危险性增高,而男性较女性更具危险性。基于这些资料,提出下面的预防措施。

    2.1.1  提倡无烟环境  吸烟引起血粘度增高:(1)吸烟者长期暴露于一氧化碳中,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氧高200倍左右。因此使携氧血红蛋白减少而致缺氧,此时机体为达到提高氧的亲和力而代偿性红细胞增多,亦即增加红细胞的压积,而压积的升高会直接导致血粘度的异常改变;(2)吸烟者氧离解曲线左移,组织缺氧,代谢性酸性产物增加,改变了红细胞膜的通透性,造成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而血粘度升高,加重微循环的障碍;  (3)吸烟者吸收大量尼古丁,而尼古丁可促使肾上腺素释放,增加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而致血粘度升高。

    2.1.2  控制食盐量  WHO提倡每日摄盐量在6g以下。过度摄盐导致血粘度增高-长期过量摄盐可导致血浆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而影响血浆粘度。研究表明过量盐负荷会促进动脉管壁摄钠,并因盐、水的大量储积而致血管壁肿胀损伤,这种损伤会使血浆水分外移,血液浓缩,血红细胞压积升高,产生全血粘度升高。长期过量食盐可使血液保持高渗状态,通过细胞间液的中继作用,细胞内液逐渐外移,使机体发生高渗性水合作用,并导致细胞脱水,这样既会增加细胞内粘度又可引起细胞刚性增大而变形性降低,进而导致血粘度上升。

    2.1.3  控制肉类食物的过量摄入,控制体重的增加  长期过食肉类(主要是质量较低的猪肉)可以增加脂肪的摄入,而经脂代谢合成的血脂势必随之而增高,肥胖者因同样的原因血脂明显增高,血脂的增高导致血粘度增高:(1)胆固醇等血清中脂类大分子物质的含量增加,而以其固有粘度引起血浆粘度增高;  (2)高血脂使α2-抗纤溶酶活性升高,引起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而使血浆粘度增高;(3)高胆固醇使红细胞膜上的胆固醇/磷脂比值升高,膜流动性下降,加之内粘度升高引起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而使全血粘度增高;  (4)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的桥联作用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而全血粘度增高;  (5)血脂增高还可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增强而全血粘度增高。血脂对全血粘度的影响较对血浆粘度的影响更为突出。

    2.1.4  控制饮酒量  饮酒造成的肝脏疾患可使红细胞膜的变形能力下降而血粘度升高,主要是由脂代谢的异常以及脂肪酸、胆固醇和磷脂在细胞膜上的异常分布(胆固醇增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所致。

    2.1.5  尽量增加蔬菜的摄入量  蔬菜的摄入量不足可导致血粘度升高,在我们日常进食的蔬菜中,含有大量防御性抗氧化物,如维生素C、A、E、β-胡萝卜素、硒、铁等,它们可以使体内过氧化物还原,使自由基失去活性,而体内过氧化物及自由基可以直接造成细胞膜磷脂成分的改变,使细胞膜脆性增加,流动性降低,变形能力下降而血液粘度升高。故而当进食蔬菜较少时,防御性抗氧化物摄入不足,过氧化物及自由基产生过多引起血粘度的异常改变。

    2.2  血粘度增高的治疗  目前由于绝大部分自然人群对疾病的预防不够重视,临床上监测到血流变异常者,多是已罹患与血液流变性异常相关的疾病者,因此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了血液流变性的干预。通过十余年的时间,筛选出以下的药物与方法。

    2.2.1  口服蚓激酶  蚓激酶是从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中药地龙中提取的一种多组分蛋白水解酶,具有类似纤维蛋白溶酶激活物 (t-PA)成分,分属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和纤维蛋白溶酶。与纤维蛋白有特殊亲和力,结合后可使其迅速降解而减低患者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含量。有实验显示,蚓激酶还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从而降低血粘度。临床上多用其治疗血粘度增高较轻的患者。

    2.2.2  注射降纤酶  降纤酶曾用名有精制蝮蛇抗栓酶、消栓灵等,是由蝮蛇毒中分离提取的蛋白水解酶,它具有精氨酸酯酶及凝血酶活性。能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分解,诱发组织纤维蛋白溶酶激活物(t-PA)的释放,增强t-PA的作用,促进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而使其降解,减少血液中纤维蛋白含量。抑制红细胞、血小板聚集,抑制红细胞沉降,增强红细胞的血管通透性及变形能力,使血液流动性增强,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

    2.2.3  高氧液治疗  高氧液具有高氧分压,使氧的有效弥散加大,弥散浓度和范围增加,使缺氧损伤的变形红细胞恢复到正常状态,改善细胞膜的流动性,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加;高氧液可以使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从而使体内过氧化物还原,自由基失去活性,而改善细胞的变形能力。同时高氧液治疗还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从而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

    2.2.4  光量子治疗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疾病的光量子多指低强度激光,其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效应,可引起膜结构、膜功能的变化,其中包括了膜酶、膜受体和膜表面电荷分布的变化,光量子在体内的光电效应和带有高能量状态的电子使体内原处于低能量状态的红细胞和代谢酶可以重新获得能量,因而可以引起多种确定的细胞效应。大量临床报道表明,经低强度激光特殊方法照射治疗的患者的红细胞膜胆固醇/膜磷脂之比明显降低,其辐射作用通过对脂质过氧化作用改变红细胞膜脂双层的结构,使膜的流动性明显提高,红细胞变形性显著改善;光量子可增加血小板的电泳速度,降低其聚集性;还可以降低总胆固醇/低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从而降低血粘度。

    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及各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上述方法相互联合运用,能够获得更好更确切的疗效。


作者单位:014010 内蒙古包头,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作者: 李梅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