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年第8卷第15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3例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阑尾炎我院自2000年以来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3例,以避免外科手术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从而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2治疗方法2。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腹痛、腹泻、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并同时予以西医氨苄青霉素注射剂、甲硝唑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阑尾炎

    我院自2000年以来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3例,以避免外科手术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从而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3例患者均有如下临床表现。

    1.1  全身反应  病程早期体温多属正常或轻度升高(38℃以下);当阑尾化脓、坏疽或穿孔后有明显发热。

    1.2  症状以转移性右下腹痛最具有特征性   (1)  腹痛,为上腹部或脐周隐痛,逐渐加重,一般经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痛。    (2)  胃肠道症状:早期常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1.3  腹部体征  (1)  右下腹固定压痛,反跳痛;    (2)  腰大肌试验阳性;    (3)  娄夫辛(Rovsing)征阳性;    (4)  直肠指检:盆腔位阑尾炎直肠指检右上方有触痛。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方剂  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方药:大黄15~20g,牡丹皮10~15g,桃仁15~20g,红花15~20g,冬瓜仁15~25g,芒硝6~10g(分冲服)。

    2.2  服法  水煎日服3次,每日1剂。

    2.3  加减法  运用中药后腹泻重者去芒硝,大黄后下,气滞明显,腹痛仍有阵痛或肠鸣音增强,腹胀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各15g;右下腹麦氏点仍有固定压痛,白细胞计数升高以及中性计数居高不下,血瘀明显,加赤芍、当归各15g,二花、连翘各20g,地丁30g,蒲公英30g;病人气血两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加党参30g,黄芪30g,生地30g,当归30g。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腹痛、腹泻、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并同时予以西医氨苄青霉素注射剂、甲硝唑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适当补液,以防止病人因中药引起腹泻而脱水。

    3  结果

    治愈:疼痛发作消失;好转:疼痛减轻,经西医巩固治疗后治愈;无效:症状无减轻。53例病人治愈49例(92.4%),好转3例(5.7%),无效1例(1.8%)。

    4  讨论

    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少腹疼痛拒按,或右足屈而不伸,伸侧痛甚,自汗恶寒,舌苔黄腻,脉滑数。方解:肠痈初起,多由肠道湿热郁蒸,气血凝集而成。湿热与气血相搏,内结成痈,故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则痛剧。气血内聚,营卫畅而失和,故而发热、恶寒而自汗出。邪结肠府,下之则邪气从大便速去[1]。方中以大黄苦寒攻下,泻肠中湿热与凝结之瘀血。桃仁苦平,性善破血,且又润肠通便,与大黄配伍,入血分破瘀泻热,红花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对痈疽肿病效果尤为明显,共为君药,芒硝咸寒,泻热导滞消肿“疗痈疮”俱为臣药。方中冬瓜子,甘寒清利湿热,排脓消痈,《本草纲目》载其“治肠痈”,故为佐使之用。五药配伍,攻下与破瘀兼施,令瘀热迅速自肠道排出;凉血与排脓并用,故血热得清,脓浊得去,则痈肿自消,同时川楝、延胡索,行气止痛,二花、连翘、蒲公英以清热解毒,故效果更佳。同时以西药氨苄青霉素注射剂、甲硝唑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对大肠杆菌、肠球菌及厌氧性链球菌均能获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国芳. 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41例疗效观察. 中国临床医生, 2003,31(5):47.


作者单位:432800 湖北大悟,大悟县东新卫生院

作者: 阮从勋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