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年第9卷第4期

中西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关键词】灌肠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属祖国医学少腹痛、啯瘕、带下等范畴。2007年5~10月,我们运用中西医药灌肠治疗4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40例均系我院门诊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均已婚。B超示:子宫质地不均,周边毛糙,双附件增粗或伴盆腔积液。...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灌肠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属祖国医学“少腹痛”、“啯瘕”、“带下”等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痛、腰骶痛、带下量多、肛门坠胀以及月经失调,其病程缠绵,容易反复发作。2007年5~10月,我们运用中西医药灌肠治疗4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均系我院门诊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均已婚。年龄最小23岁,最大46岁,23~35岁共30例(75%);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病程1~5年32例。其中表现为下腹疼痛30例,腰骶痛20例,带下量多27例,继发不孕7例,月经不调23例。妇科检查见宫体压痛活动受限28例,附件、宫旁组织增厚或伴压痛、触及包块9例。B超示:子宫质地不均,周边毛糙,双附件增粗或伴盆腔积液;40例中盆腔积液15例,炎性包块7例。

    1.2  治疗方法  基本方为中药红藤30g,败酱草30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三棱15g,莪术15g,桃仁10g,湿热证重加苦参、黄连、黄柏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加水1000ml煎成200ml,加入利多卡因2mg,丁胺卡那霉素0.2g,α-糜蛋白酶4000U进行保留灌肠治疗,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用灌肠器通过导尿管插入肛门内约18cm,将药液徐徐灌入,4~5min灌毕将管拔出,嘱左侧卧位15min即可起床走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月经期间暂停用药。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局部病变完全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局部病变明显好转;有效:症状减轻,局部病变有所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2  结果

    2.1  疗效  用药最少1个疗程(包括不足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平均2个疗程。本组共治愈30例,占75%;显效8例,占20%;有效2例,占5%。其中下腹疼痛者25例腹痛消失,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腰骶痛者15例疼痛消失,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带下量多者27例恢复正常;继发不孕者治疗前输卵管通畅5例,不通3例,欠通2例,治疗后通畅3例,欠通、不通各1例。月经不调者17例恢复正常。

    2.2  不良反应  除有6例使用中药灌肠者出现轻度腹泻,停药后自愈外,用药后均未见明显不适。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的病理改变为盆腔器官及结缔组织产生粘连、增厚、瘢痕增生或炎性渗出液未被吸收而形成囊性包块、慢性结缔组织炎。而盆腔静脉丛丰富,中药灌肠可以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肠壁吸收而直达病所,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局部的药物有效浓度,且避免了化瘀消瘀药品对胃肠的刺激,能减轻肝脏负担,故对于消化系统功能差的患者尤为适用。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可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湿热之邪内侵或因余邪未尽瘀结胞中,气机不利,经络受阻而致。临床除前面所述症状、体征外,还可见胸闷、口干不欲饮、月经超前、带多色黄秽臭、大便干结或溏薄、小便色黄、婚后不孕、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濡数。笔者认为本病的治疗重点在“瘀”字上下功夫,治拟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之剂方能奏效。丁胺卡那霉素是静止期杀菌剂,对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有效;α-糜蛋白酶能液化脓液和坏死组织,净化创面,并促进伤口愈合,与抗生素合用,有助于其药物渗入病灶,增加疗效;红藤、败酱草、紫花地丁均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痈排脓之功效。现代药理学认为,红藤等均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药物通过直肠吸收直接作用于炎症部位,并在此达到有效浓度,加强局部组织新陈代谢,调整局部生理机能,通过渗透作用,促进炎症消退和修复,起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该中西药合用疗法在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方面,具有其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单位:214500 江苏靖江,靖江市生祠医院

作者: 朱彩萍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