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9年第10卷第11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临床体会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中草药对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作用。方法随机对150例阑尾周围脓肿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结果14天治愈106例,显效26例,好转10例,无效转手术治疗8例。结论阑尾周围脓肿病人,采用抗炎、支持治疗配合中药煎服和外用,治愈率高。...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草药对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作用。方法 随机对150例阑尾周围脓肿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结果 14天治愈106例,显效26例,好转10例,无效转手术治疗8例。结论 阑尾周围脓肿病人,采用抗炎、支持治疗配合中药煎服和外用,治愈率高。

【关键词】  阑尾;脓肿;中西医结合;治疗

阑尾周围脓肿病人,采用抗炎、支持、对症等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煎服和外用,治愈率高,在保守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采用手术治疗,既不延误病情,又治愈率高,值得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其中门诊病人42例,住院病人108例。男82例,女68例。10~20岁8例 ,21~30岁60例,31~70岁82例。临床表现:右下腹疼痛150例,发热142例,恶心呕吐108例,腹胀130例,腹泻43例,里急后重49例。实验室检查:WBC≥10.0×109/L 150例,N>80%143例。150例均行腹腔B超检查:右下腹包块最小4cm,最大20cm,其中有70例阑尾周围脓肿有较多积液。体格检查:全部病人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触及大小不等包块。

  1.2  治疗方法

  1.2.1  抗生素 

  青霉素400~1200万U,氨苄青霉素4~8g或庆大霉素12~24万U,0.2%甲硝唑250~500ml(因反应较重治疗期间停用者13例),以上二联或三联静滴,每日1次。

  1.2.2  中草药 

  阑尾周围脓肿早期或消散后期用:川楝子10g,银花15g,木香10g,丹皮10g,延胡索10g,大黄10g,桃仁10g,败酱草50g,夏枯草30g,红花10g;阑尾周围脓肿热毒期用,银花50g,蒲公英30g,冬瓜仁30g,大黄30g,丹皮15g,木香10g,川楝子10g,生甘草10g,红花20g,薏米仁10g,败酱草50g。以上每日1~2剂,分2~4次煎服。

  1.2.3  外敷 

  大蒜30g,芒硝30g,共捣成糊状,右下腹衬一层凡士林油纱布后,敷上大蒜芒硝糊,每日2次,每次2h。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腹痛消失,腹部无包块及压痛,腹腔B超提示无异常。显效:腹痛消失,右下腹压痛减轻,腹腔B超提示右下腹包块明显缩小。好转:腹痛明显减轻,右下腹压痛(+),反跳痛(+)。以上血象均在正常范围内。无效:治疗3天,腹部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腹腔B超提示包块无明显变化。

  2  治疗结果

  本组150例病人,7天治愈78例,显效45例,好转20例,无效7例(转手术治疗)。余143例继续接受以上治疗,14天治愈106例,显效19例,好转18例。显效和好转的37例再继续接受以上治疗7天,全部治愈。

  3  讨论

  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是机体对阑尾急性化脓性或坏死性炎症的病理变化过程。阑尾脓肿中医属肠痈范畴,由气血瘀滞,郁而化热,形成痈肿。按中医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施治,方剂中败酱草,蒲公英,双花等能清热解毒散结,利水消肿,现代医学研究对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丹皮,桃仁,红花,赤芍,米仁有活血散瘀、止痛、清热排脓等之功效;木香有行气止痛,温中止泻的功用;大黄清胃实热,清除燥结积滞。上述方剂所以能够治愈阑尾周围脓肿。

  笔者在临床上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观察过程中体会到:(1)阑尾周围脓肿伴有急性感染中毒症状时,首选抗生素治疗;(2)阑尾周围脓肿如迅速增大,B超提示大量脓液时,应采用穿刺抽脓或手术切除;(3)没有上述表现的阑尾周围脓肿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副作用少,并发症少。(4)儿童及老年人的阑尾周围脓肿治疗中必须密切观察其他并发症的出现,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作者: 李德银,翟文成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