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6期临床护理

多脏器功能衰竭监测及护理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由于ICU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与病死率极高,对高危病人进行严密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护理,阻断由单一受累脏器向多脏器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降低病死率。方法对各个脏器功能进行密切监护和及早进行支持治疗,从而阻断由单一受累脏器向多脏器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至关重要。结果肺部改变......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由于ICU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与病死率极高,对高危病人进行严密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护理,阻断由单一受累脏器向多脏器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降低病死率。 方法  对各个脏器功能进行密切监护和及早进行支持治疗,从而阻断由单一受累脏器向多脏器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至关重要。 结果  肺部改变、肾改变、脑改变、心血管改变、胃肠道改变、肝脏改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濒死期的常见原因。脏器衰竭越多,病死率越高,两个器官衰竭病死率为31%,3个达72.2%,4个为100%。 结论  做好严密的观察监测及积极护理,是维持良好的呼吸、循环、胃肠功能、肾功能,使器官受损的严重性和数目降到最低限度。
     
  
  Monitoring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multi-organ dysfunction
     
  Zhu Mingli
    
  The Department of Severe Sick Medicine,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Hangzhou,Zhejiang31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monitor high risk patients intensively who probably have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multi-organ dysfunction in ICU,therefore to diagnosis and treat them earlier,and nurse them more actively,in order to block th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from individual organ to multi-organ.Methods To monitor the function of each organ closely and take step of supportive treatment as soon as possible,in order to block th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from individual organ to multi-organ.Results The common reasons of multi-organ dysfunc-tion ar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lung,kidney,brain,cardiovascular system,gastrointestinal tract,liver and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The more multi-organ dysfunction,the higher mortality they have.There is31%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2-organ dysfunction,72.2%in3,100%in4respectively.Conclusion It is vital for the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of multi-organ dysfunction in ICUto maintain good function of breathing,circulation,kidney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by monitoring and nursing them intensively,and keeping the severity and amounts of impaired organ in minimum level.
   
  【Key words】 Multi-Organ Dysfunction monitoring nursing
      
  MODS旧称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是1967年在TILNEY报道一组腹主动脉瘤术后死亡的病例中提出来的。但当时被称为“序贯性器官衰竭”。1975年由BAUE改称为MSOF。在此后长达20年时间,MSOF改名为MODS,目的是为了纠正既往过于强调器官衰竭标准的诊断,而应着眼于脓毒症发展的全过程,重视器官衰竭前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学术界逐渐习惯和接受MODS这一新的命名 [1] 。在概念上,MODS可以被简单的定义为严重创伤或感染后,同时或序贯地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的功能不全或衰竭。但很可能是由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所导致的系统或器官功能损害。本科自2003年10月~2004年3月共收治了MODS病人21例,在严密的监测及早进行支持治疗及积极护理下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本文总结了对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监测和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例病人中男15例,女6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93岁。基础疾病:重症肺炎6例,慢性支气炎并发呼吸衰竭5例,肺癌术后3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及肺功能障碍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老年性肺部感染1例,脑梗死1例,全部患者均有一项以上的脏器损害,脏器衰竭依次为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胃肠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
   
  1.2 诊断标准 依据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多脏器细胞水平的衰竭是多脏器功能衰竭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不但取决于受累脏器,还取决于原发疾病;由于多脏器衰竭发生的先后、程度或基础脏器的疾患不同,临床表现、体征和生化检查等也有所不同,各衰竭脏器的临床表现还会互相掩盖和影响,给观察和诊断带来了困难。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及各脏器系统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

  2 监测
    
  2.1 呼吸监测 (1)临床症状的观察包括体位,呼吸机的协调运动,注意呼吸快慢、深浅节律,有无紫绀、哮鸣音、出汗、“三凹征”警惕呼吸衰竭的出现。(2)呼吸功能的监测包括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最大吸气压力、肺顺应性等。(3)X线胸片提示两侧肺野弥漫性浸润的阴影或发展为片状融合,床旁X线胸片检查可48h复查一次。(4)动脉血气分析可依据病情的进展情况每日可定时或多次复查。(5)其他监测必要时还可进一步计算肺内的分流率。
   
  2.2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 连续监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必要时可以放置漂浮导管,以了解右房压、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压,同时测定心排血量和混合静脉血的氧饱和度以了解D02与V02的失衡趋势。
   
  2.3 心电图监测 缺氧、低血压或电解质混紊乱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故连续监测心电图是很重要的。并做好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记录,便予医生的处理。

  2.4 B型超声检查 主要是心脏功能和腹腔的检查,有无腹腔内积液等。MODS而言更重要时发现腹腔、盆腔内隐蔽的感染灶、可以多次复查。
   
  2.5 肾功能监测 (1)尿量不仅反映肾功能且能为调解水、电解质平衡提供参考。可以分别了解每8h和24h的尿量的尿比重;(2)血钾和血、尿肌酐和尿素氮测定。
   
  2.6 肝功能监测 除了胆红素外,还有转氨酶如SGOT、SGPT等,以反映肝实质受损的程度。
   
  2.7 凝血功能测定 临床上病人血小板计数降低应引起注意。其他包括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
   
  2.8 体温监测 注意有无高热或体温过低,体温>40℃,提示严重感染,合并脓毒血症,体温<35℃提示危重或临终状态。

  3 护理
    
  3.1 详细了解病史 由于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衰退,常同时存在或潜在多科疾病,此时某些并不严重的刺激即可影响器官功能,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对患者入院时应进行全面了解并进行评估。(1)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和诊疗效果,了解其目前的全身情况,如有无缺铁、脱水、感染及排便、营养状况等,做出正确、全面的详估,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以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2)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送关系,运用语言技巧进行沟通,使患者树立信心,克服急躁情绪取得配合。

  3.2 呼吸系统功能障碍护理
   
  3.2.1 保持良好的通气 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是救治MODS的关键。本组患者大都有呼吸衰竭,及时有效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昏迷患者误吸或呼吸不畅通者多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必要时可以呼吸机辅助呼吸。在呼吸道充分湿化的基础上,应作好顺位引流,定时翻身、叩背,及时吸除痰液,吸痰手法要轻柔、准确,尽量减少刺激并达到有效吸引,以防导管损伤气道粘膜,每次吸痰时间以不超过20秒为宜,吸痰管不宜过粗,外径应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1/2,插入气管导管内的吸痰管不易过深, 吸痰管连接处要牢固,防止脱落入导管内而致病人缺氧窒息。缺氧明显和危重病人在吸痰前后,密节监测和调整呼吸机各项参数指标,并给纯氧1~2min,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痰多者不宜一次吸净,吸痰与吸氧应交替进行,防止吸痰后低氧血症的出现。气囊放气前后,应分别及时吸净口腔及由口腔下流入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以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
   
  3.2.2 严格无菌操作 气管插管、呼吸机管道、吸痰管以及操作不当均能造成肺部感染。因此,机械通气治疗中,应设置吸痰护理车(两个无菌缸,两把无菌镊置无菌容器内,气管湿化液,无菌吸痰管若干,盛放消毒液的小桶),每日更换消毒液一次,专人专用,每根吸痰管只限使用一次,吸口腔、鼻腔及气管内导管要严格区分,呼吸机管道每日更换消毒,医护人员操作前后清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3.2.3 氧疗管理 危重病人机械通气维持呼吸时,护士应掌握机械通气中各项监测指标的正常范围,并能正确及时排除呼吸机使用中出现的问题。(1)机械通气后,气道高峰压是反映机械通气吸气相气道中的最高压力,直接反映了通气道的效能。当其压力升高大于3.43kPa(35cmH 2 O)时多提示有痰液滞留,人工气道阻塞和管道打折,其中痰液滞留使气道压力增高最为常见,发现时应立即清洁气道内的吸痰处理 [2]。(2)如临床患者主诉憋气呼吸频率相对增快,应及时检查管道是否由于插管气囊漏气或呼吸管道连接不严所致气道压力降低。若须放气,应先清洁气道内及口、鼻、咽部分泌物后再进行,放气后护士不得离开病人,待充气后方可离开,以防插管意外脱出。(3)在机械通气中,应注意强调临床观察,不能完全依赖报警装置。若呼吸机报警失灵或关闭后就有可能忽视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4)湿化温化:为防止吸入干燥气体对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损害,吸入气必须湿化,并保持其温度接近正常体温,一般在32℃~37℃,持续无菌蒸馏水滴入湿入器内,禁止用生理盐水损害湿化瓶。
   
  3.3 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的护理
   
  3.3.1 对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进行护理 必须强调护理人员是重要的监护者,加强循环系统基础监测,同时重视心肌保护,防止心肌缺氧,确保心肌氧供需平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可有效控制序贯损害的发生。
   
  3.3.2 持续床边心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并要求每30min~1h做好护理记录一次,当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并持续1h以上或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往往是循环失代偿的结果。血氧饱和度是测定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正常值95%~99%,<95%轻度缺氧,<90%为中度缺氧,<85%为重度缺氧。(1)根据患者情况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2)急性左心衰发作时可给予乙醇湿化吸氧;(3)并控制液体滴数<40滴/min。(4)依据患者病情给予半卧位休息,气短严重,心慌时可酌情给予坐位。
   
  3.3.3 中心静脉压监测的护理 (1)中心静脉压通过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插管至上腔静脉测压,是反映血容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被用于危重病人静脉高营养治疗,正常值为0.49~1.18kPa(5~12cm H 2 O),15~30min记录监测一次并记录,一般认为中心静脉压在0.49kPa(5cmH 2 O)以下为低压,应补充血容量。中心静脉压升高接近15cm H 2 O(1.47kPa)时,输液时应慎重,并密切注意心功能改变。(2)根据监测中心静脉压变化,了解有效血容量,及时补充胶体,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肺毛细血管渗出,改善氧合,保证重要脏器的有效血供。维持水电介质平衡。(3)在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测压前必须先调整零点,用生理盐水充满整个加长管,再次测压时必须原液冲净,完毕时顶端加盖以保持管腔的清洁无菌。局部应加强无菌护理,每日更换穿刺部敷料一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
   
  3.3.4 肺动脉漂浮导管的护理 漂浮导管监测是对心功能动态的参数分析,是判断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状态的信息来源。(1)各连接处要紧密固定稳妥,防止脱开出血;(2)测压期间,严防导管堵塞或肺动脉血栓形成保持导管通畅,肝素冲洗液应持续点滴冲洗。血压测量每半小时一次,右房压每2h测1次,肺毛细血管嵌顿压每4h测1次。(3)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必须强调术中及术后操作的无菌要求,对用过导管的处理也应十分严格,对消毒后物品定期进行细菌培养。皮肤插管处伤口每日更换敷料一次,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置管时间以最多不超过72h为宜。(4)经常检查肢体末梢循环情况,有无肤色、脉搏、微血管充盈情况变化,若有异常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5)拔管后局部用宽胶布加压固定,必要时用小沙袋加压,拔管后24h内,应注意局部有无渗血及肢体有无肿胀等。
   
  3.4 胃肠功能障碍的护理 因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损害导致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渗血、应激性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由于创伤后48~72h是发生应激性溃疡的高峰,因此,在此期最好常规放置胃管,以便于观察胃液及出血情况,观察胃液量、色、pH值的变化,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或食物。(1)及时抽吸胃内容物及血液,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防止血液凝块被消化;(2)胃管内灌注碱性高溶粘液,每次灌入30ml,保留20~30min后,抽吸出胃内,再灌注,反复多次,根据出血情况,逐渐延长保留及灌注时间。(3)冰生理盐水100ml+去甲肾上腺素8mg,反复冲洗,消除覆盖在胃壁表面的胃液,充分暴露胃粘膜再注入生理盐水10ml+凝血酶2000U两者每4h交替应用。(4)静脉肌肉用洛赛克、立止血等。同时根据出血情况及时备血、输血、安慰病人。消除恐惧心理,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的变化。
   
  3.5 肾功能障碍的护理 严重呼衰可合并肾衰,早期应注意观察有无夜尿增多、少尿、面部浮肿情况。(1)准确严密记录出入量,在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常规留置导尿管、监测尿量,当24h尿量<400ml时为少尿,说明已有一定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尿量<100ml为尿闭,成为肾功能衰竭的基础诊断依据。肾功能障碍时,病人的饮食及进水量,输注液体量,呕吐物及大小便量均应正确记录,严格控制入液量,甘露醇的每日用量限于150g以内,也可与甘油果糖交替使用,减少甘露醇的用量,是预防急性肾功能损害的积极方法。一旦出现肾功能衰竭,立即停用甘露醇及肾毒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本组有3例病人采用床边血液滤过,降低了BUN和肌酐,纠正高血钾症。(2)观察腹水、水肿消退情况,每天测体重、量腹围,以量出为入,入量比出量少500ml,宁少勿多为原则,特别是用于利尿剂还无尿量增加,应减慢输液速度和控制输液量。
   
  3.6 肺性脑病的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要及时评估其有无误吸、咳嗽,吞咽反射有无受损,脑血管意外和头部外伤患 者吞咽困难发生率达25%~30%。慢性缺氧表现为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CO 2 溜留常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现象。观察病人有无失眠、烦躁、躁动、夜间失眠而白天嗜睡现象,是否有神志淡漠、肌肉震颤或扑翼样震颤、间歇抽搐、昏睡、昏迷等,一旦出现肺脑的症状与体征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躁动不安者应加床档,防止坠床。慎用镇静剂,作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3.7 谨慎输液 输液是用药和给予营养支持的重要途径,但输液要谨慎、适量,掌握单位时间的输液速度,高分解不超过40滴(脱水剂除外,但亦应视心脏情况而定),在多通路输液时,要掌握输液总速度,即每通路液体每分钟输入速度相加等于输液总速度,切不可因突出某一药物用量而忽略输液总速度,为防止液体过量,应监测右心房或中心静脉压,无条件者依靠病情观察。若患者出现循环系统衰竭时,需及时调整药物浓度和滴注速度,注意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变化,保护心肌。有计划完成每天输液量,防止输液过多加重心力衰竭,适量使用强心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如西地兰、多巴胺、酚妥拉明等,提高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并注意用药后反应,如洋地黄毒副作用等。

  3.8 给予营养支持,维持水、电介质平衡 由于MODS患者各有胃肠道功能障碍,影响食物营养的摄取,即使采用鼻饲也常达不到补充营养的目的,因此,需采用静脉补充营养方法,如静脉给予氨基酸、脂肪乳,人血蛋白或新鲜血浆,多次少量静脉输入。上述液体除氨基酸外均为胶体液,输入不当会加重心力衰竭,老年人体内总液体量减少(主要是细胞内液减少)水的储备力和尿浓缩能力减退,水份摄入不足时易发生脱水,而心、肾功能障碍时又易造成水钠储留,利尿剂的应用和肺功能衰竭又易造成血钾降低,因此,应及时检查生化指标,适时适量补液和维持水、电介质平衡。
   
  3.9 酸碱平衡的观察与护理 严重缺氧可抑制细胞能量代谢的中间过程,如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作用和有关酶的活动,这不但降低产生能量效率,还因产生乳酸的无机磷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能量不足,体内离子转运的钠泵功能障碍,使细胞内K + 转移至血液,而Na + 和H + 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内酸中毒和高血钾。所以,肺心病加重并发MOF出现,酸碱失衡早期最常见的是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根据上述发病机理制定护理措施如下:(1)建立重病护理记录,严格交接班。(2)仔细寻找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心、肝、肾功能损害情况,观察皮肤有无淤血点、紫绀及干湿情况。(4)严格执行医嘱时间,注意补碱速度及副作用。
   
  3.10 做好基础护理,加强心理护理 MODS的病人除做好上述合并症的护理外,还应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保持适当的温、湿度,注意口腔、鼻饲和皮肤护理。定期清洁口腔、翻身、防止口腔炎和褥疮。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对发热患者应采取温和的降温方法,避免使用大量激素使体温骤降发生虚脱。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也应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病情危重,病人极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心理。护理人员首先要有强烈的同情心,给予病人关心体贴,耐心疏导,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清除患者心理上的各种障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3] 。
   
  综上所述,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死亡率高。此类病人抢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因此,护理人员,除具有多专科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外,还应熟练掌握各科监护仪器的使用,临床监护多数的分析及临床意义,详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护理与治疗,特别要注意维持良好的呼吸,循环胃肠、肾功能,把器官受损的严重性和数目控制到最低限度。
   
  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重、病程长,变化复杂,需要医护人员具有扎实的技术和耐心细致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陈德昌,刘大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定义与诊断标准.临床医学杂志,1989,15(1):52.
   
  2 Page CP.The surgeon and gut maintenance.Am J Surg,1989,158:485.
   
  3 韩爱荣,胡艳红.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护理体会.实用医技杂志,2002,9(6):20-25. 

  作者单位:310000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危重病医学科

作者: 朱明丽 2005-6-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