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9期临床医学

硫普罗宁(凯西莱)治疗脂肪肝的临床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硫普罗宁(凯西莱)对脂肪肝的疗效。2g口服,每天3次,8周为一疗程,以阿拓莫兰治疗作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结论凯西莱治疗脂肪肝具有良好效果。...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评价硫普罗宁(凯西莱)对脂肪肝的疗效。 方法  凯西莱0.2g口服,每天3次,8周为一疗程,以阿拓莫兰治疗作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2.8%(91/98),对照组为83.3%(75/90),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凯西莱治疗脂肪肝具有良好效果。

    
  我们用硫普罗宁(凯西莱)治疗脂肪肝,并与阿拓莫兰治疗作对照,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88例均来自2002年12月~2004年12月本科门诊和住院病人,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98例,对照组90例。治疗组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35.5±12.1)岁;对照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33.8±9.9)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上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肝区不适。(2)影像学检查 [1] :B超表现为肝脏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CT表现为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肝/脾CT比值<1。(3)实验室检查:肝脏ALT、AST、GGT不同程度升高,血脂异常。(4)排除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凯西莱(河南新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0.2g,每日3次口服,连续8周;对照组用阿拓莫兰(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2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4周后改为6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4周。两组同时服用VitC、VitB 6 等,未使用其它护肝降酶药物。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B超检查无脂肪肝表现,CT检查肝脏密度恢复正常,肝脏CT值高于脾脏,生化检查ALT、AST、GGT、TG均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减轻,CT检查肝脏密度有所增高,但仍然低于脾脏,生化检查指标不同程度下降,但未下降至正常。无效:自觉症状无减轻,B超及CT检查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U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 见表1。

  表1 二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 (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0.01;与对照组比较 # P<0.05;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二组治疗后疗效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但能耐受,完成疗程。用药期间动态观察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
    
  3 讨论
    
  脂肪肝的发病与肝脏脂质代谢障碍及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2] :肝脏脂质代谢稳态的变化是构成各种形式的脂肪肝的基础,脂肪氧化代谢主要在线粒体进行。由于线粒体DNA(mDNA)缺乏组蛋白及非组蛋白的保护,缺乏修复功能,易受细胞内氧自由基侵袭,导致mDNA的碱基对缺失突变,从而影响肝细胞脂肪代谢和能量转换,诱发肝损伤。肝细胞内增多的游离脂肪酸本身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且可通过加强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的毒性,引起线粒体功能不全,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此外,线粒体是氧应激和反应性氧化物(ROS)产生的最大来源。氧应激状态系来自分子氧的游离基或ROS及其代谢物的产生超过对其防御或去毒能力;脂质过氧化为氧应激增强后发生的ROS氧化生物膜,ROS与膜磷脂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起过氧化反应形成脂质过氧化物,过氧化脂质不仅使内源性ROS增加,毒性增加,且可抑制抗氧化等。
   
  凯西莱为一种含有游离巯基的甘氨酸衍生物,具有降低肝细胞或线粒体ATP酶的活性,提高ATP含量,改善肝细胞的结构功能,抑制肝细胞线粒体过氧化脂质形成,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凯西莱中的巯基能与自由基可逆性结合成二硫化合物,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在体内形成一个再循环的抗氧化系统。因此,凯西莱能维持肝细胞内谷光甘肽含量,从而防止甘油三酯在体内积聚,对脂肪肝有较好的疗效。我们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凯西莱组)和对照组(阿拓莫兰组)在临床疗效及血生化指标的改善治疗前后比较二组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二组间治疗后比较,在临床疗效及对肝功能ALT、AST的改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对血清GGT及TG的改善二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除2例有轻度不良反应外,未发现其它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且口服用药方便,极适合临床脂肪肝病人门诊使用。
     
  参考文献
    
  1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106-107.
   
  2 曾民德.脂肪肝发病机制及其“二次打击”假设.中华消化杂志,2002,22(3):167-168. 

  作者单位:435500湖北省黄梅人民医院
   
          湖北省黄梅眼科医院

作者: 郑御雄 黄铃平 2005-6-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