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年第3卷第12期论著

二甲双胍对IGT患者干预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糖耐量低减(IGT)患者干预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并进行评价。方法对以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按1999年WHO专家咨询报告与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诊断标准判定的IGT106例(年龄40~70岁)进行2年前瞻性研究。将106例IGT患者随机分组,一组在标准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每天......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糖耐量低减(IGT)患者干预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并进行评价。方法 对以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按1999年WHO专家咨询报告与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诊断标准判定的IGT106例(年龄40~70岁)进行2年前瞻性研究。将106例IGT患者随机分组,一组在标准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每天3次,每次500mg;另一组则按照同样的生活方式,而未加二甲双胍。每3个月随访1次,药物治疗者每月1次。随访内容包括:时间、体重、血压、服药情况(是否按时、按量服药,有无副作用)、空腹及餐后2h尿糖、运动和饮食变化等,若尿糖“+”以上,复查OGTT明确是否已发展为糖尿病,每年进行OGTT复查。结果 平均随访期为2年,二甲双胍组2年期间有29例(58.0%)转为正常糖耐量,17例(34.0%)仍为IGT,4例(8.0%)转为糖尿病;而对照组上述数值分别为15例(30.6%)、27例(55.1%)、7例(14.3%)。二甲双胍的主要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包括腹泻、腹胀、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为16.3%,而且程度都比较轻。结论 本研究资料显示,在IGT干预治疗中,加用中、小剂量的二甲双胍进行干预治疗,可达到减少糖尿病发生的效果,而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 二甲双胍 糖耐量低减 干预治疗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metformin on IGT patients  

  Lu Yanhong,Chen Qihua,Zhang Yinggui,et al.
   
  Department of Diabetes,the2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Guangdong526060.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metformin on IGT patients.Methods 106IGT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2groups.Group A:metformin,500mg,tid on the basis of standard living style.Group B:only standard living style without metformin.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followed up every3month,and those in Group A once a month.Following up included time,weigh,BP,taking medicine state,glucose in urine,sports and diet etc.If glucose in urine was passive,we detected OGTT again to assure if it was diabetes.Results The mean following period was2years.Group A:29cases(58.6%)glucoe tolerance normal,17cases(34.0%)still TGT,4cases(8.0%)diabetes;Group B:15cases glucose tolerance
normal,27cases still TGT,7cases diabetes.The main side effect of metformin was digestive tract symptom(16.3%).Conclusion Using middle or little dose metformin on IGT patients is safe and it can decrease the morbidity of diabetes.

  Key words metformin IGT intervening treatment  

  2型糖尿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增长,这正在并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公众健康问题,其医疗费用也非常巨大。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7%~10% [1]  ,由于糖尿病人群的大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非糖尿病人群高2~4倍 [2,3]  ,因此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防治大血管疾病的关键。糖耐量低减(IGT)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前期状态,所以对IGT的干预治疗是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阶段。国内外已有一些前瞻性研究(2~10年不等)显示改变生活方式可减少30%~50%的糖尿病发生 [4]  ,但长期坚持比较困难,若不能持续使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达120g/d以上或运动每周不能达150min,干预效果较差 [5]  。为此,有必要探讨药物在IGT人群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纳入研究对象标准包括:年龄40~70岁;体重指数介于22~40kg/m 2 ;空腹血糖浓度为5.3~6.9mmol/L;在75g口服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水平为7.8~11.1mmol/L,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1997年标准,这些血糖水平已经升高但尚不能诊断糖尿病。符合纳入标准者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予以剔除:正在服用已知可改变糖耐量的药物、患有严重缩短寿命或降低患者参与研究能力的疾病。
   
  在本次研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06例,我们将106例IGT患者随机分组,一组在标准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每天3次,每次500mg;另一组则按照同样的生活方式,而未加用二甲双胍,观察IGT的转归情况。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要求随访率达90%以上。
   
  1.2 方法 初访时过夜空腹10~12h后行OGTT(75g葡萄糖)取静脉血测定空腹和OGTT后2h血浆葡萄糖(FPG和2hPG),同时测身高、体重,坐位休息至少15min后测右上肢血压。我们指导患者采取降低体重或维持体重的饮食方案,鼓励其经常运动,每3个月随访1次,药物治疗者每月1次。为使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副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每天250mg为起始剂量,逐渐增加到每天3次,每次500mg的最大剂量,或增加到患者的最大耐受剂量。随访内容包括:时间、体重、血压、服药情况(是否按时、按量服药,有无副作用),空腹及餐后2h尿糖、运动和饮食变化等,若尿糖“+”以上,复查OGTT明确是否已发展为糖尿病。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ˉx±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2 结果

  2.1 初访时一般资料的比较 见表1。2组初访时例数、年龄、性别、FPG、2hPG、血压、体重指数(BMI)差异均无显著性。
   
  2.2 随访2年末2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见表2。

  表1 初访时的一般资料比较 (略)

  表2 2年末时的一般资料 (略)

  对照组52例2年末时失访3例,治疗组54例2年末时失访4例,总失访率为6.6%。2年末,对照组FPG和2hPG均较初访时上升,而二甲双胍组无论FPG还是2hPG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年末BMI、血压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2.3 随访2年末两组糖耐量转归 见表3。
   
  表3 对照组和二甲双胍组对IGT患者糖耐量转归的情况(略)

  注:NGT:正常糖耐量;IGT:糖耐量低减;DM:糖尿病
     
  49例对照组2年末时糖耐量转为正常者15例(30.6%),仍为IGT者27例(55.1%),转为糖尿病者7例(14.3%);50例对照组2年末时糖耐量转为正常者34例(68.0%),仍为IGT者12例(24.0%),转为糖尿病者4例(8.0%)。
   
  二甲双胍组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症状,包括腹泻、腹胀、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为16.3%,但都为轻至中度,均未因为药物副作用而未再坚持服药。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在尚未能改变遗传因素前,2型糖尿病的前期阶段———IGT的干预治疗是目前减少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措施。虽然改变生活方式可有效地预防2型糖尿病,不失为简便、经济的方法,以前在我国大庆地区的研究也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6]  ,国外也开展了大规模的IGT干预治疗试验,也把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作为主要方法。在芬兰糖尿病干预研究和DPP中,改变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益处甚至超过了药物的干预。但改变一个人几十年习惯的生活方式并非易事,长期坚持更为困难。因此有必要 探讨药物对IGT进行干预治疗的方案。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糖耐量低减患者进行二甲双胍药物干预,可延缓其向2型糖尿病的进展。二甲双胍治疗不仅使发展到糖尿病的比例降低,还使转变到正常糖耐量的患者的葡萄糖耐受性得到改善,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转变到正常糖耐量的可能性高于对照组的患者。我们的结果还提示,无论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如何,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因此,所有糖耐量低减的患者都能够从二甲双胍治疗中受益,而且药物副作用少,患者易于长期坚持。
   
  二甲双胍预防糖尿病的机制是什么呢?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糖耐量低减的患者负荷75g葡萄糖后,如果其2h血糖较高,则转变为糖尿病的比例也较大。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这一作用可减少葡萄糖的毒性作用,延缓糖耐量低减向糖尿病的转变。这至少也能够部分解释为什么二甲双胍治疗可增加向正常糖耐量的转变。另外,二甲双胍可降低糖耐量低减患者对胰岛素的抵抗,由于胰岛素抵抗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二甲双胍的这种作用,可能在我们的研究中以延缓糖耐量低减向糖尿病的进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改变生活方式早就被证明能够预防2型糖尿病,我们的结果说明,用二甲双胍治疗也同样有效。这两种治疗方法是否可以一起进行,还有待验证。不管怎样,现在应该重新来评估筛查和治疗糖耐量低减的推荐方案。

  参考文献
    
  1 全国糖尿病协作组.1994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中华内科杂志,1997,36:384-389.
   
  2 Barbara A,Halsted R,Steven V,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type2diaˉbetes:Practical points to consider in develop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Clin Diabetes,2000,18:80-84.
   
  3 Haffner SM.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 in adults with diabetes.Diaˉbetes Care,1998,21:160-178.
   
  4 潘孝仁,李光伟,胡英华,等.饮食和运动干预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530例糖耐量低减人群6年前瞻性观察.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08-112.
   
  5 Melander A.Review of previou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tervention studies.Diabetes Medicine,1996,13:20-22.

  6 胡英华,李光伟,潘孝仁,等.大庆糖尿病发病率调查及21世纪我国糖尿病发病情况的预测.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73-175.
 

  作者单位:526060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糖尿病专科

作者: 卢燕红 陈启华 张应贵等 2005-8-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