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2期综述

论诊断病理学新技术应用中的辩证思维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病理诊断是临床上能够确诊疾病的诊断方法。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病理工作者不仅能获得形态信息,而且能过得更多的生化基础信息。坚持应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看待检测信息,并形成科学的结论。人的思维水平、思维方法是形成一切科学结论的关键。...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病理诊断是临床上能够确诊疾病的诊断方法。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病理工作者不仅能获得形态信息,而且能过得更多的生化基础信息。坚持应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看待检测信息,并形成科学的结论。人的思维水平、思维方法是形成一切科学结论的关键。

  【关键词】  诊断病理学 新技术 辩证思维

  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科学技术革命,其影响之广泛,意义之深远,是以往任何一次科学和技术革命所不能比拟的。现代科学革命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软科学的产生为重要内容,现代技术革命则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等领域,它们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随着科学技术领域中新技术、新材料科学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医学领域也从中获益匪浅,特别是诊断技术水平不断丰富提高。例如,随着临床检验技术与影像医学的发展,有不少疾病在经过相关检查后就能初步作出临床诊断。于是有人就提出,随着技术进步,诊断方法将被标准化的图像信息检测技术所取代,临床医生将完全依赖于各种现代医疗检测设备提供的诊断结果。笔者不能完全赞同这个观点,在充分肯定现代医疗技术设备为临床医生提供方便快捷和直观具体的诊断治疗信息的同时,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地分析、处理、判断,仍然需要依靠人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法,否则将陷入僵化教条的治疗方法,这是不足取的。病理诊断这个相对古老的诊断方法目前仍然是临床上唯一能够确诊疾病的诊断方法,是疾病的”法官”。病理诊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诊断方法,因为它的诊断对象是细胞形态或组织形态,通过对其形态的变化来确定病理的多种信息。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病理工作者不仅能获得形态信息,而且能获得更多的生化基础信息,如免疫组化、PCR、流式细胞术、组织芯片、基因芯片、DNA测序及其它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1] 。这些技术和方法可根据临床的需要,检测特异蛋白表达、基因表达等情况,可定位、定性、定量。不但提供形态诊断,还可提供其他临床信息,如药物敏感性和耐受性、肿瘤转移的潜能、肿瘤患者的预后、遗传学标记等。面对病理新技术和成果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应用新技术?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病理信息?这是每一位病理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诊断方法的进步,但要真正的用好新技术,提高病理诊断的水平。专业人员除了要注重知识的更新,及时掌握新技术的原理、操作适应范围外,还必须坚持应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看待检查结果,并形成科学的结论。毕竟,人是新技术发展的发起者、推动者和承担者。新技术只是为人的科学思维提供了更为迅捷的工具,分析、判断、总结等决定性工作仍然依靠人的思维。人的思维水平、思维方法才是形成一切科学结论的关键。回顾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无不包含着辩证思维的轨迹,并验证着辩证法的科学性。

  1 正确地认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观察事物的基础。自古以来,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和认识事业的扩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性。时至今日,这种统一已成为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系统的构成,而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诸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基础,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部分又受到整体的制约,离开了整体就不再是该整体的部分。部分的变化总是以整体的联系为前提,整体的变化,又在变化着的部分的联系中实现。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 。在诊断病理学中,把握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是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诊断病理学不误入歧途的基本保证。理是通过病变组织或器官的局部形态改变来判断疾病,通过部分来观察整体的某些特征,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要做出正确的诊断还必须将部分与整体相互联系,必须考虑每个人具体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环境。若割裂了这种联系,诊断病理学就失去了依据。显微镜下所观察的病理切片只是疾病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要想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要尽可能多地获取其它部分及整体的信息。比如要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中所见等情况。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得病理医师获取综合信息成为可能。目前,在发达的国家已经实现了”资源”共享,病理医师不出病理科通过网络就能看到患者的全部病历,甚至获悉既往病史,并可展开异地和远程会诊、讨论、指导,这在以前无法想象的梦想现在已经实现,在我国这项病理诊断的新领域也在起步和发展。毫无疑问,这种新技术与传统经验的结合、局部组织和机体的结合,不但避免了片面性,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而且具有即时性。这还要求病理工作者不但要会”看”片子,同时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技术,从而掌握丰富的病理资料信息,为正确的诊断打好基础。

  2 科学把握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其发展都离不开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在具体的科学技术应用中,科学的思维就是要争取把握好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之间的”度”,也就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深化,只有通过对量的规定性的研究,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更精确地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诊断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诊断的主要目的是对疾病的定性,但是难以定量。诊断准确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经验,所以,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对一些界限性的病变,我们病理医师也希望能对其形态进行定量,否则,只能做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给我们带来新的方法和技术,使病理诊断又有了更多的可以定性和定量的参考依据。例如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对细胞内形态上无法观察的某种成分进行定位和定性,该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对肿瘤组织起源和分类的鉴别能力,使50%~80%的疑难病理获得了正确诊断 [3]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使病理这种形态诊断技术达到了量化;PCR、Westernbolt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某种基因或蛋白表达水平的高低,在淋巴瘤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定量方法的引入及使用提高了病理诊断的准确率,这是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数字化趋势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定量诊断标准,我们必须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更多、更好的定量方法,在病理诊断过程中减少感性和直觉的成分,增加理性和客观的比重。宏观的定性分析和微观的定量分析相结合,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在病理诊断中,若我们过分拘泥于数字,忽略了人也将走入歧途。因此,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科学实验与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才是正确的发展之路。

  3 积极探求精确性与模糊性的平衡

  模糊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是近现代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系统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思维科学也有深远的影响。人类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在客观世界中的复杂系统如航天系统、人脑系统和社会系统等,模糊性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因此模糊思维方式是对它们最合适的反映。思维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是现代思维方式的又一基本特征。精确性表现事物属性上的非此即彼性,不同事物间的界限分明,而模糊性反映的是事物属性上的亦此亦彼性。对立的两极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中间出现一系列过渡状态,既象这个,又象那个。在病理诊断中,多数肿瘤是可以明确诊断的,我们可以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起源、性质、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等等。但是,从良性肿瘤到恶性肿瘤是一个连续的谱带,在目前人类尚未完全揭示出肿瘤的秘密之前,位于交界处时良恶性就难以确定,称之为“灰色病变”。恶性肿瘤细胞还有“返祖”现象,幼稚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变的”四不象”,难以归类。这就是事物本身模糊性的体现。这时,我们就不能追求过度精确,过度精确反而模糊,变得不科学了,适当模糊反而精确。对于这些肿瘤,如果一定要把它硬性地为其定性或归属到某一特定肿瘤中,可能恰恰背离了本质,而一个客观的描述性诊断,对患者实行追踪观察,掌握其演变规律,抓住其特征表露之时,也许可以得出更为恰当的诊断,并可及时提出治疗修正意见。病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使我们可以越来越精确地了解事物的某些特征。如电镜可以使我们观察到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可以定位标记细胞的特定成分,PCR技术可以从单个细胞的DNA开始产生μg量的产物 [4] ,使诊断的准确性越来越高。模糊性是普遍的绝对的,精确性是相对的。探求思维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平衡与统一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事物。

  4 坚持辩证的决定论,防止形而上学的主观片面性

  必然性与偶然性,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决定论与非决定论是辩证的、统一的,不是互相排斥、绝对对应的,它们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着的,只存在隐显、大小之分,不存在有无之别,这就是辩证的决定论的观点。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细胞的形态、组织结构的特点。相同的疾病必然会呈现出一些相同的特征,它们是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共同规律(必然性)的体现;同时,不同的病例又各有特点,它们反映出该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方面(偶然性)。正是从对大量患者的个性的观察研究当中,人们发现了这类疾病的共性,并以此指导同类疾病的诊断。这就是辩证的决定论在病理诊断学中的具体体现。在病理诊断学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要继续坚持用辩证的决定论指导我们的思维方式,首先要坚持决定论的观点,坚持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有内在原因的,有规律可循的,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去探寻这些规律,提高诊断的效率和水平,其次要注意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统一性,承认规律的复杂性、深刻性以及人们对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对各种偶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给予充分的关注,以期从中挖掘出更深 层次的规律。在应用新技术协助诊断的时候,一个特别需要警惕而且极易出现的倾向是对新技术、新方法的过分依赖和迷信,往往同时还伴有对传统方法的遗弃。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一种刚诞生的技术方法可能存在不成熟性和局限性,而传统方法经历了多年的实践考验,其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倾向的错误之处在于不能具体地、历史地对待新技术和新方法,而是片面地、孤立地认识和处理问题,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在病理诊断上,在积极应用新技术的同时,仍要以常规诊断方法为基础,不可偏废。要认识到,新技术只是可以协助我们提高病理诊断水平和效率的一种途径,其中也可能存在缺陷,而不是可以全部解决诊断问题的万能良方。只有通过在实践中对新技术不断的验证和改进,使其更加完善和规范化,更加符合病理诊断的实践要求,才是对待新技术的理性态度。总之,新科技革命的浪潮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令人目炫的新知识、新技术面前,观念的改变、思维方式的革新可能是跟上形势的根本之道,使其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甘地.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7.

    2 吴光宗,戴桂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修订本),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378-400.

    3 朱梅刚.肿瘤病理鉴别诊断手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3.

    4 Fhildebrandt,Pigarashi.分子医学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5.

  作者单位:830052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病理科

作者: 陈 琳 2005-8-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