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年第4卷第7期临床护理

抽血患者晕针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来源:INTERNET
摘要:晕针是一种血管性晕厥,它是由强烈的针刺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引发晕厥。1门诊资料2000~2002年抽血晕针患者16例。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大多出现胸闷、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冷、脉搏细弱等......

点击显示 收起

   晕针是一种血管性晕厥,它是由强烈的针刺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引发晕厥。

  1 门诊资料
    
  2000~2002年抽血晕针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21岁。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大多出现胸闷、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冷、脉搏细弱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唇甲紫绀,继而发生晕厥。

  2 原因分析
    
  2.1 心理因素 患者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难以独自承担任何挫折和困难。因此,他们在适应环境、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调节等能力方面相对较差。
   
  2.2 机体状况 晕针患者多距医院路途遥远,到达医院后,挂号、就诊、检查,抽血化验基本上是看病的最后一道程序,此时,身心都已很疲惫,神经功能不稳定。
   
  2.3 环境因素 气候干燥、闷热、气压低、诊室空气不流通、声音嘈杂等环境因素可促使晕针的发生。
   
  2.4 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 抽血护士每天上午接待上百名患者,患者流露出恐惧、紧张、疼痛等情绪时,护士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或者用激烈的言行刺激患者,就会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出现晕针现象。

  3 预防措施
    
  3.1 提高患者的心理预防能力 当护士接过患者手中的化验单时,首先要让患者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让其有一个思想准备的过程。比如告诉患者一些准备工作等。在操作过程中,当患者表露出不良情绪时,护士应该及时分散其注意力。如提出小问题或让其看一些书报等。利用其视觉、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转移注意力,以使局部组织放松。对于心理反应较强的患者也可用放松疗法,比如深呼吸等,可减缓患者的精神紧张。总之,使患者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十分必要。
   
  3.2 提供舒适清洁的治疗环境 抽血护士每天要接待多名抽血患者,如若没有一个好的诊治环境,患者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也就会影响采血的效果,因此环境管理对护患双方都很重要。比如我们在走廊两旁放置休息椅,墙壁上设有卫生健康宣传栏,为等待做治疗的患者提供休息等待的环境。另外,抽血室每日消毒2次,早晚通风1次,每次30min;桌面用0.2%的过氧乙酸擦试;为防止交叉感染,抽血时采用1人1巾1针等。这样,当患者有次序地进入抽血室时首先得到的是心理上的安慰。
   
  3.3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当患者紧张地坐在护士面前时,一般来说,面部表情都很紧张,并不时问护士:“抽血疼不疼?”但也有的患者心理害怕不敢进室内,这就要求护士细致地观察,发现有晕针的可能,立即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有一患者面色苍白,扎止血带时护士感觉患者手湿冷,胳膊发凉,护士立即问其有何不舒服,并请他躺在诊室的诊断床上,同时为他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当症状好转后,再为其完成操作。
   
  3.4 用适当的言语解除患者的疑惑 患者进入抽血室时,往往带有很多疑问。尤其是看到前面抽血的患者表情痛苦,心里就更加紧张。因此,护士的表情和言行稍不注意,就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采血效果。这就要求护士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和蔼,给予患者鼓舞和信心,动作轻柔、操作准确,技术精湛。这样才能得到患者的肯定,同时解除其疑虑。
   
  总之,我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总结,尽量做到预防在先,一旦有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作者单位:154101黑龙江鹤岗,鹤岗市人民医院

作者: 魏丽堂 闫桂萍 2005-8-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