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1期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沟通和联系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全面质量管理是检验科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非常必要且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沟通和联系,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规范化采集和处理标本,尽可能减少各种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真实可靠的实验数......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全面质量管理检验科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非常必要且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沟通和联系,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规范化采集和处理标本,尽可能减少各种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

    【关键词】  检验;质量管理;临床
   
    随着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检验医学,极大地促进了检验学科的发展,疾病的精确诊断正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诊断和影像学技术。检验科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娴熟的技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对各种标本进行仔细和正确的检验与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无误的实验依据。尽管检验质量的控制工作主要在检验科,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到患者受检前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检测时间的控制及标本的保存运送等,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是必不可少,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医师合理选择实验项目是使检验结果发挥其临床价值的前提。一方面,检验科在每开展一个新的检验项目之前,应该将其临床应用价值、应用的局限性以及如何正确采集标本等,要预先告知相关的医护人员;另一方面,不同的疾病其病因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程中有不同的病理表现。临床上一些特殊的实验项目就是根据不同病因、不同病理、不同病程产生的标志物不同而设计的实验方法,用于疾病的特异性诊断。作为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对实验的方法学原理、临床参考值、临床诊断意义及干扰实验的生理、病理、药物等因素有较深入的熟悉和了解。有文献资料介绍,在诊断心肌梗死时,通常有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三项实验,而肌红蛋白多在发病的6~12h出现阳性结果,而肌钙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则分别在发病的12~32h和20~70h出现阳性结果;又如“三P试验”DIC早期为阳性反应,晚期却为阴性结果;在感染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后,第2周才开始产生相应的抗体,第4周达到高峰,若在第1周检测肥达反应,阳性的可能性很小;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其免疫的过程以及各种标志物的出现也有一定的时间顺序,首先出现的是HBsAg,依此出现抗-HBc、HBeAg、抗-HBe,而抗-HBs在HBsAg消失后才出现等。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试验的窗口期而选择实验,不但会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还可能得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误诊,给病人增添痛苦或出现更严重的后果。所有这些都要求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必须经常性地进行学科交流、检验方法学的研究和实验方法学临床价值的探讨,总结经验,优化出最直接、最特异、最经济的检验项目或项目组合提供给临床,并主动与临床沟通和对话,接受临床反馈的信息。

  在血液分析中,血液标本的质量是影响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准确性、可靠性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规范采集血液标本前患者的一切行为是至关重要的。采集标本之前,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饮食起居、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因素。有文献报道:标准餐后甘油三酯可增加50%,胆红素、无机磷、钙、钠和胆固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量饮酒后GGT升高1倍以上,TC、TG升高约40%;高脂肪饮食会使血中的TG大幅升高,高蛋白饮食会使血氨、尿酸和尿素氮升高。剧烈运动可使血钾、钠、钙、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糖、无机磷、尿素、尿酸、胆红素和转氨酶均升高1倍,ATP肌酸磷激酶转移酶升高4倍。很多因素包括采血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采集与收集标本容器的质量、采集标本量及抗凝剂或防腐剂的应用等都是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避免对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误差,而将避免剧烈运动、禁食12h后采血作为基本的标准[1]。采血姿势尽可能统一,并且应尽量在使用止血带1min内采血,见回血随即松开止血带,当检查的项目很多需要采集多管血液时,其采集的顺序一般为凝血功能、血液粘稠度、电解质血气、血液常规、再就是生化免疫及其他。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要合适,避免抗凝剂过少造成血液抗凝不全出现凝块,抗凝剂相对过剩影响检验结果,如血液分析、凝血机制、凝血因子、血液粘度、血气分析与电解质等。所以,临床上要求用于血细胞计数的血标本要充分抗凝、无凝块、无溶血并及时送检;用于血培养的血液应在估计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因为细菌进入血液与寒战发作通常间隔1h左右,无论何时采集,血培养应该在患者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检查疟疾的最佳采血时间一般为病人寒战或发热前1~2h;检查丝虫的最佳采血时间为病人熟睡后(即晚上9~12点),主要是由于微丝蚴在血液中呈现“夜现周期性”的特性等。我们只有了解这一序列影响因素和特性,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为临床提供可信的诊断治疗依据。

  在尿液分析中,主要包括干化学分析和尿沉渣分析,一般来说,以清晨第一次尿样为最佳。通常进食后2~3h 的尿样中尿糖、蛋白、尿胆元等含量较清晨第一次尿样高,还有很多药物也是影响尿液检验的干扰因素,如青霉素可以干扰尿蛋白的检查(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而黄柳酸法出现假阳性),大量摄入维生素C可使尿隐血、尿糖、尿酮体、亚硝酸盐出现假阴性反应;另外,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样本放置时间超过2h,就会导致尿液中有形成分如白细胞、红细胞、管型等破坏裂解,而尿糖、胆红素等化学成分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被细菌利用分解和氧化,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说明留取尿液的时间和注意事项并按规定及时送检。

  检验科应经常性地与临床科室进行学术讨论和信息交流,一方面,检验人员可以多掌握一些临床知识,提高分析判断检验结果的能力,通过沟通与交流认真听取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评价及对检验科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同时对检验科的内部建设、工作改进、质量提高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临床医护人员也有更多的机会熟悉和了解检验科的实际工作情况,所开展项目的方法学原理及干扰实验的各种因素,了解检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总之,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临床医护人员要尽可能地熟悉患者的各种情况,检验人员应全面了解影响检验的各种因素,标本采集人员操作规范化,完善制度,并使用安全性好质量高的采集用品。

  归根结底,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非常必要且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对检验项目的了解,标本采集过程各环节的控制,也是获得准确可靠实验结果的前提。只有通过科室间的学习与沟通,正确规范化采集和处理标本,才能提高检验质量,检验结果更加可靠真实,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误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赢得临床和患者的信赖与认可。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8:485.

  作者单位 :430071 湖北武汉,湖北省直机关医院

  (编辑:黄杰)

作者: 张朝典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