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2期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性质特点、制备工艺、临床适应证、输注方法剂量和不良反应及预防。【关键词】凝血酶原复合物(PCC)。thrombin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ComplexConcentrates,PCC)又称Ⅸ因子复合物(FactorⅨ,FⅨ),是一种促进血液凝固的血浆蛋白制剂,含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性质特点、制备工艺、临床适应证、输注方法剂量和不良反应及预防。

    【关键词】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乙型血友病;凝血因子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operties, features and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 (PCC), as well as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fusion methods and doses, complications and preventions.

    【Key words】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 (PCC); hemophilia; thrombin

    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PCC)又称Ⅸ因子复合物(Factor Ⅸ,FⅨ),是一种促进血液凝固的血浆蛋白制剂,含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因子Ⅶ(前转变素,稳定因子)、因子Ⅸ(血浆凝血活酶成分)和因子Ⅹ(Stuart Prower因子),这些因子都是糖蛋白,由肝脏合成,有相似的理化性质,用一般方法不易把它们分开。临床上常用PCC来治疗上述4因子缺乏和因肝病引起的凝血机制紊乱,特别是乙型血友病(FⅨ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1]。现就PCC的制备与临床应用简述如下。

    1  制备工艺

    制备方法多种,现介绍经S/D(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病毒灭活的改良凝胶吸附法。以新鲜冰冻血浆为原料,经两次离子交换吸附,并在工艺中采用S/D技术(0.3%磷酸三丁酯和1%Tween 80,6~8h,24℃)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图1)[2]。

    图1  PCC改良工艺制备流程简图

    经S/D处理后的PCC制品,破坏带脂质病毒(如HBV、HCV、HIV)包膜,使其丢去传播和复制能力,且操作简便易行,活性损丢不大。

    2  临床适应证

    2.1  乙型血友病(缺乏因子Ⅸ)自发性出血时必须补充因子Ⅸ;缺乏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患者需要手术时,补充PCC可防大出血。

    2.2  甲型血友病  经常输注FⅧ者,有时产生FⅧ抗体,PCC有抑制FⅧ抗体的作用。

    2.3  肝病患者  儿童或成人肝功能障碍,导致凝血功能紊乱,表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4  其他  由输血过多而导致抗凝剂过量或维生素K缺乏而引起出血的患者。

    3  输注方法

    PCC为冻干制剂,供静脉输注,在医生严格督导下使用。按瓶签上标示量用20℃~25℃的注射用水或5%葡萄糖液溶解后,用带有滤网的输血器进行静脉滴注,滴速开始要慢,15min后稍加快。一般每瓶在30~60min滴完。在滴注过程中,如发现DIC症状,要立即停止使用,并用肝素拮抗。

    4  输注剂量

    医生要考虑凝血因子在体内回收率、生物半衰期和止血水平来决定。可按下述方法计算[3],即每注射FⅨ1μ/kg体重,可提高乙型血友病人血浆内FⅨ水平1%(甲型血友病人为2%)。在乙型血友病患者中,90%以上的出血发作为关节积血和肌肉出血,剂量也因施治的早晚而有所不同。对需短期或长期连续预防的特殊病例,注射间隔时间为3~4天,大多数为每周注射2次,每次剂量为25u/kg体重。对大出血、外伤或手术,应将FⅨ水平提高到25%。手术前初剂量为40~60u/kg体重,2~4h后再注射20~30u/kg体重,手术时及以后每24h注射30~60u/kg体重,直到伤口愈合为止[3]。《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规定[1],一般按体重输10~20u/kg,间隔时间为FⅦ缺乏者6~8h,FⅨ缺乏者24h、FⅡ缺乏者和FⅩ缺乏者24~48h输一次,视病情可酌情减少用量,历时2~3天。在出血量较大或大手术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增加剂量。在获得性的因子Ⅱ、Ⅶ、Ⅸ和Ⅹ缺乏严重时,输入大量血浆会引起血容量超负荷的危险,此时选用PCC浓缩制剂效果较好。

    5  不良反应及预防

    5.1  乙肝传播  PCC是大批量混合血浆制成,原料血浆虽经HBSHg检验阴性,谷丙转氨酶正常,制备中经S/D病毒灭活,但因检验方法和试剂的灵敏度问题,仍不能百分之百杜绝肝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若将含有乙肝抗体的制剂加入原料血浆中或用乙肝疫苗免疫过的献血者的血浆作原料,并经S/D病毒灭活法制备,其安全性就更有保证。

    5.2  血栓形成  PCC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还含有激活其他凝血因子的物质,如剂量过大或输注不当,有引起血栓形成的可能或产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危险。尤其对卧床不起的患者反复输注,由于不能及时从循环中清除凝血的中间产物,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此,医生要予以关注处理。在制品中加入适量肝素是预防血栓形成的一种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清和.血浆蛋白制品的临床应用(续四).中国输血杂志,1995,8(3):165.

    2  余蓉,刘文芳.改良凝胶吸附法制备的凝血酶原复合物.中国输血杂志,1997,10(2):63-64.

    3  肖星甫.成分输血(第十讲).中国输血杂志,1990,3(3):153.

     (编辑:若  木)

    作者单位:056001 河北邯郸,邯郸市中心血站

作者: 李燕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