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4期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小儿嗜酸细胞(EC)性胃肠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胃肠道嗜酸细胞浸润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前者为EC性肉芽肿。后者见于EC性胃肠炎和继发于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结缔组织病、EC增多症及肿瘤等的胃肠道EC浸润。小儿EC症状出现到诊断的时间约6个月~1年,可因误诊、延误治疗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胃肠穿孔、不必......

点击显示 收起

  小儿嗜酸细胞(EC)性胃肠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以EC浸润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为典型特点。EC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决定了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胃肠道嗜酸细胞浸润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前者为EC性肉芽肿;后者见于EC性胃肠炎和继发于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结缔组织病、EC增多症及肿瘤等的胃肠道EC浸润。目前全世界大约有300多例病例报告,从新生儿到成人均有发病,20~60岁为高发年龄,以男性发病为多,由于EC患儿易被误诊或未被报告,故评估其实际发病率比较困难。小儿EC症状出现到诊断的时间约6个月~1年,可因误诊、延误治疗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胃肠穿孔、不必要的手术等。误诊的原因与对EC临床表现的多样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检查有关。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对提高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水平,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有积极的意义。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10岁。2004年8月24日,患儿呕吐、腹泻半天,腹胀20天来院就诊,以“急性胃肠炎、轻度脱水、腹水待查”收住入院。

  1.1  体检  患儿神志清,一般情况可,精神疲惫,面色欠红润,营养欠佳略稍瘦,发育中等,对答切题。皮肤无黄染、皮疹。颈部触及黄豆大小淋巴结,无压痛。腹部无压痛、包块、肌卫,无移动性浊音,肝脾未触及,麦氏征(-),肠鸣音稍活跃,克氏、布氏、巴氏征(-),腹壁皮肤弹性好,腹围54cm,四肢循环好,皮肤无花纹,眼眶无凹陷。

  1.2  病史  该患儿因食用大量冰冻饮料后出现腹胀,中上腹部疼痛,期间无发热、呕吐、腹泻,大便黄色成形,1~2次/d,胃纳可。2004年8月12日~8月22日曾在新疆当地医院就诊,诊断肠道感染、渗出性腹水,曾抽2次腹水约50ml,但腹水原因不明。曾用过头孢噻肟、异烟肼、吗丁啉治疗。
入院前晚乘飞机时因进食油炸鸡腿、奶油蛋糕,食后于今晨5时开始上腹脐周部不适,呕吐4次为胃内容物及清水量多,非喷射性,同时有腹泻,大便为黄色稀糊状,共4~5次/日,量多、尿少。急诊拟“急性胃肠炎、轻度脱水、腹水待查”收住入院。整个病程中无不洁食物史、大便无黏冻脓血便、无发热抽痉、无头痛咳嗽等情况。
过去史:无外伤、无肝炎结核、无药物食物过敏、无输血、无特殊药物使用、无水肿、无结核接触史,父母健在,非近亲婚姻,无遗传性疾病史。

  1.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3.1  检查项目  血电解质、血气分析、抗“O”、冷凝集、血培养、血寄生虫抗体测定、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大便培养找虫卵浓缩试验。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腹部CT、腹腔穿刺(腹水常规、生化、培养找抗酸杆菌寄生虫、嗜酸细胞绝对计数)。胸腹正侧位片。头颅CT。做过敏源试验(PPD)。骨穿。

  1.3.2  检查结果  腹水涂片常规生化蛋白升高,病理报告找到大量嗜酸粒细胞(外周中嗜酸粒细胞58%)。CT报告肠壁普遍增厚,考虑嗜酸细胞性肠炎已侵犯浆膜层。

  1.4  病史分析  根据临床表现:患儿有腹脐周部不适,伴呕吐、有腹泻、腹胀、腹水。实验室报告证实:腹部CT报告整个肠壁扩张。血涂片中发现嗜酸粒细胞升高。本病与变态反应有关,与寄生虫疾病相鉴别。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报告证实,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明确。

  1.5  治疗  该病较少见,原因不明确。虽然大多数报道认为EC预后良好,但本病可复发。对儿童来说,未经治疗可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故必须进行治疗。治疗主要有饮食和药物治疗,对药物治疗不缓解者,再进行手术治疗。

  1.5.1  饮食治疗  已证实是食物过敏所致的EC,从饮食中去除任何形式可疑的过敏食物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需结合临床表现、患者年龄及食物特异性变态反应结果。一些报道显示,饮食疗法对小儿EC的效果良好。(1)去除过敏食物疗法主要有:特异性食物去除,即去除已证明或怀疑可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2)减少食物种类,包括去除大量可疑食物,只限制用一些维持营养平衡的食物。

  1.5.2  药物治疗  确诊后用皮质类固醇,该药仍是主要治疗药物,在治疗2~4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组织学检查也有好转,周围血EC正常。有报道予强的松每日20~40mg,80%~100%的患者病情有所改善,而接受色甘酸钠治疗的34%患者、接受饮食治疗的30%患者有同样效果。强的松治疗维持量每天10mg,复发率为15%,停药后复发率为55%。对于浆膜型患者,治疗后症状也很快缓解。如果复发,可重新应用或增加剂量。但是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会有些副作用,如发育迟缓、高血糖等。当EC与炎症性肠病无法鉴别时,硫唑嘌呤可以与激素同用。

  1.6  护理

  1.6.1  观察病情  根据患儿病情严密观察呕吐、腹泻的次数、性质、量和腹痛、腹胀等情况,一旦出现类似症状或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生进行处理。准确记录出入量。

  1.6.2  适当休息  督促患儿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以减轻肠蠕动和肠痉挛,减少腹泻次数。遵医嘱用解痉和保护胃肠道药物。

  1.6.3  饮食  饮食宜少渣、易消化、流质、半流质为主,少量多餐,避免生冷、油腻及刺激性的食物,根据病情逐渐给少渣软食,或吃高蛋白普食。

  1.6.4  心理护理  患儿10岁比较懂事,并在住院期间有家属陪伴,因此,护理人员首先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要求家属配合医务人员共同完成各项检查。同时为了消除患儿的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在做治疗前分散他的注意力来完成检查项目。

  1.6.5  康复指导  合理调整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饮食宜消化、少油腻、富于营养、无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不可过度玩耍,按时入睡。定期门诊复查,控制疾病的复发。

  小结: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发病率极少,病例报道也少。如果单纯根据临床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而延误治疗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胃肠穿孔、不必要的手术等。该患儿入院后经过医务人员采取相应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及时治疗。经过一阶段治疗和护理,患儿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李在玲.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4,31(3):159-161.

  作者单位: 200070 上海,上海市长征医院闸北分院儿科

  (编辑:石  岚)

作者: 娄玲娣邹长芬田春梅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