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年第4卷第2期病例报告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累及胃肠壁全层1例报告

来源:INTERNET
摘要:2002年7月又出现上腹部疼痛及呕吐、腹泻,当地医院B超示胆囊炎、胆囊肿大及少量腹水行手术治疗,术中却见胃窦壁呈结节状增厚(具体不详)行手术切除,术后病检见胃壁全层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肌层为主,且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仍给予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病情缓解。胃镜示胃毕Ⅰ吻合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骨髓穿......

点击显示 收起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50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腹泻30余年,再发3天收入院。患者近30余年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上腹部胀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腹泻糊状或稀水便,在当地医院经抗感染(具体不详)治疗可好转,但易反复复发。1980年患者复发并又出现腹水,当地医院抽腹水化验提示渗出液,以结核性腹膜炎治疗半年,病情减轻。2002年7月又出现上腹部疼痛及呕吐、腹泻,当地医院B超示胆囊炎、胆囊肿大及少量腹水行手术治疗,术中却见胃窦壁呈结节状增厚(具体不详)行手术切除,术后病检见胃壁全层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肌层为主,且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仍给予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病情缓解。3天前患者又发生上腹部疼痛及呕吐、腹泻和腹胀,就诊我院。否认平素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查体:生命体征正常,消瘦,无黄疸及皮疹,未扪及浅表淋巴结,肺心(-),腹软,全腹按压不适,肝脾肋下未及,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查血常规:WBC26.3×10 9 /L,E73.3%,均升高,B超示胆囊炎,胆石泥沙样沉积,腹腔积液(腹水前后径71mm)。腹穿腹水常规:利凡它试验(++),有核细胞计数0.42×10 9 /L,多核32%,单核68%,腹水生化:蛋白59.70g/L,肝肾功能正常,血及腹水肿瘤标记物(CEA及CA199)正常,胸片正常,PPD(-),血沉25mm/h。胃镜示胃毕Ⅰ吻合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骨髓穿刺示白细胞升高,以成熟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红细胞及血小板正常。

患者入院后予以一般抗感染及支持治疗,腹泻缓解,但呕吐及腹胀减轻不明显,第5天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并腹膜炎后给强的松片30mg/日,顿服,1周后呕吐及腹胀明显减轻,复查血常规WBC12.6×10 9 /L,E33.6%,复查B超示腹水前后径48mm,激素减量15mg/日,半月后症状完全缓解,复查血常规及B超均正常。

2 讨论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是指胃壁和/或肠壁的某些部分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其发病与某些特异性食物或药物过敏有关,其诊断标准有3条:(1)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及体征;(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3)组织学证实胃肠道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1] 。该病临床分三型:(1)粘膜病变型,表现为粘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临床上表现为腹痛及恶心呕吐和腹泻;(2)肌层病变型,较少见,浸润以肌层为主,胃肠壁增厚、僵硬呈结节状,可导致胃肠梗阻;(3)浆膜病变型,浸润以浆膜为主,可引起腹水及腹膜炎。三型中以粘膜病变型较常见,浆膜病变型最少见 [1] 。该患者反复发作30余年,以腹痛呕吐及腹泻为主,多次发现腹水及腹膜炎,其中1次发现胃壁肌层有嗜酸性肉芽肿,结合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结果可诊断为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此患者不同时期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可能与患者每次发病仅给予一般抗感染治疗以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不同层次有关。因此有学者认为EG多先累及胃肠道粘膜层,出现腹痛、呕吐及腹泻的症状,此时因症状缺乏严重性和特异性而不被重视,随疾病进展,累及胃肠道肌层甚至浆膜层,出现临床表现多样性 [2] 。诊断中还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肝硬化腹水并感染、结核性腹膜炎、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本病激素治疗有效,但它是一种反复发作而又有自限性的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因此糖皮质激素的疗程不宜过长,病情好转后立即停药,复发时可重复给药。

参考文献

1 梅红,刘捷.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并腹膜炎1例报告.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1:73-74.

2 王礼建,朱峰.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中华消化杂志,2003,23(8):73-74.

作者单位:434000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收稿日期:2003-10-20)

(编辑李 阳)

作者: 王卫政 何长华 2005-7-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