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6期

T型管拔除致胆汁性腹膜炎5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按期拔除T型管,病人一般多能顺利恢复。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拔管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病例屡见不鲜。1临床资料“T”管拔除后致胆汁性腹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时有发生,发病率为0。1991~2001年间,本院共出现拔管后胆汁性腹膜炎5例,3例为胆总管结石病人,取石后2周拔管,2例为重症胰腺炎病人,术中T型......

点击显示 收起

  按期拔除T型管,病人一般多能顺利恢复。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拔管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病例屡见不鲜。本文收集本院近10年来出现的以上病例予以分析,以便从中吸取教训。

  1  临床资料

  “T”管拔除后致胆汁性腹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时有发生,发病率为0.66%~0.9%[1]。1991~2001年间,本院共出现拔管后胆汁性腹膜炎5例,3例为胆总管结石病人,取石后2周拔管,2例为重症胰腺炎病人,术中T型管引流,术后分别于37天及45天拔管。本组年龄32~71岁,男3例,女2例,拔管后出现不同程度腹膜炎,均经腹穿及B超检查证实。5例中4例经窦道重新置入导尿管做负压引流后10~15天顺利拔除。1例因泛发性腹膜炎,重新置入导尿管做负压引流治疗12h临床症状无好转,再次手术探查,术中见腹腔内弥散大量胆汁,约1500ml,行T管再置及腹腔引流,3周后再次拔管治愈。

  2  讨论

  2.1  发生胆汁漏的原因 

  拔管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很多,现讨论如下:

  (1)患者自身原因:一般情况下,术后T管周围胶原纤维增生,14天窦道形成,拔管后不会出现胆汁漏,但由于患者体质差、年老体弱、高龄、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腹水、上腹部炎症未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和大剂量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造成窦道形成缓慢,造成拔管时胆漏[2]。本组1例合并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再手术发现窦道形成不完全。2例重症胰腺炎病人,术后长期禁食,低蛋白血症、发热、腹腔炎症重,并发胰瘘,拔管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经置导尿管做负压引流治疗后痊愈。

  (2)医源性原因:术中缝合胆总管时,误将T型管缝合,拔管时将胆总管撕裂。

  (3)T管横臂不宜过长,T管应垂直最短路径引出,否则拔管时易损伤窦道[3],窦道有时难以生长完全。

  (4)术后由于医护人员粗心,拔腹腔引流管时误将T型管拔除。

  (5)病人术后躁动,致T型管脱出。

  2.2  诊断及治疗 

  (1)诊断:T型管拔除后出现剧烈腹痛及腹膜炎体征,腹穿抽出胆汁,即可确诊。

  (2)治疗:一旦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立即沿窦道口置入一粗导尿管,并做负压引流,同时做好术前准备,补液,抗炎,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如引流效果不好,腹膜炎未减轻或加重,病人发热,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行剖腹探查,重新置T管及腹腔引流。

  2.3  预防措施 

  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T型管拔除时机,应结合病人的疾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术后恢复情况、腹部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定。

  (1)拔管时间:不能过份强调常规2周拔管,依病情可延长4~6周或更长。

  (2)术中放置T管时应以最短途径引出,缩短窦道长度,减少窦道形成不完全的机会。

  (3)胆总管切口及T型管周围可使用附近大网膜包裹,以利于切口愈合及窦道形成。

  (4)拔管时如有阻力切忌采用暴力,应查明原因,做相应处理。一旦确认T型管被误缝在胆总管上,或其他原因难以拔除,可反复多次提拉,待缝线松动后拔出。

  (5)注意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冲洗引流充分,减少腹腔积液、积血、感染机会。

  (6)拔管前可行B超及T型管胆道造影检查,观察T管周围有无积液、积血、感染情况,T管摄片,观察胆道周围有无胆汁外溢。

  (7)对重症胰腺炎病人拔管时尤为重视,因本病常导致病人低蛋白血症、腹腔感染、积液,胰液渗出对周围组织腐蚀,易致窦道形成困难,拔管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

  【参考文献】

  1  吕岳,张会民.拔T管致胆汁性腹膜炎5例分析及体会.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85.

  2  周骏良,朱少俊.T管与常规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8例临床分析.临床外科杂志,1995,(3):124.

  3  张凯,潘一明,周建新.拔除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非手术治疗.肝胆外科杂志,2002,10(2):110.

  作者单位:150080  黑龙江哈尔滨,解放军211医院

  (编辑:余  强) 

  【中图分类号】  R656.4+1     

  按期拔除T型管,病人一般多能顺利恢复。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拔管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病例屡见不鲜。本文收集本院近10年来出现的以上病例予以分析,以便从中吸取教训。

  1  临床资料

  “T”管拔除后致胆汁性腹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时有发生,发病率为0.66%~0.9%[1]。1991~2001年间,本院共出现拔管后胆汁性腹膜炎5例,3例为胆总管结石病人,取石后2周拔管,2例为重症胰腺炎病人,术中T型管引流,术后分别于37天及45天拔管。本组年龄32~71岁,男3例,女2例,拔管后出现不同程度腹膜炎,均经腹穿及B超检查证实。5例中4例经窦道重新置入导尿管做负压引流后10~15天顺利拔除。1例因泛发性腹膜炎,重新置入导尿管做负压引流治疗12h临床症状无好转,再次手术探查,术中见腹腔内弥散大量胆汁,约1500ml,行T管再置及腹腔引流,3周后再次拔管治愈。

  2  讨论

  2.1  发生胆汁漏的原因 

  拔管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很多,现讨论如下:

  (1)患者自身原因:一般情况下,术后T管周围胶原纤维增生,14天窦道形成,拔管后不会出现胆汁漏,但由于患者体质差、年老体弱、高龄、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腹水、上腹部炎症未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和大剂量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造成窦道形成缓慢,造成拔管时胆漏[2]。本组1例合并肝硬化、低蛋白血症,再手术发现窦道形成不完全。2例重症胰腺炎病人,术后长期禁食,低蛋白血症、发热、腹腔炎症重,并发胰瘘,拔管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经置导尿管做负压引流治疗后痊愈。

  (2)医源性原因:术中缝合胆总管时,误将T型管缝合,拔管时将胆总管撕裂。

  (3)T管横臂不宜过长,T管应垂直最短路径引出,否则拔管时易损伤窦道[3],窦道有时难以生长完全。

  (4)术后由于医护人员粗心,拔腹腔引流管时误将T型管拔除。

  (5)病人术后躁动,致T型管脱出。

  2.2  诊断及治疗 

  (1)诊断:T型管拔除后出现剧烈腹痛及腹膜炎体征,腹穿抽出胆汁,即可确诊。

  (2)治疗:一旦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立即沿窦道口置入一粗导尿管,并做负压引流,同时做好术前准备,补液,抗炎,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如引流效果不好,腹膜炎未减轻或加重,病人发热,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行剖腹探查,重新置T管及腹腔引流。

  2.3  预防措施 

  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T型管拔除时机,应结合病人的疾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术后恢复情况、腹部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定。

  (1)拔管时间:不能过份强调常规2周拔管,依病情可延长4~6周或更长。

  (2)术中放置T管时应以最短途径引出,缩短窦道长度,减少窦道形成不完全的机会。

  (3)胆总管切口及T型管周围可使用附近大网膜包裹,以利于切口愈合及窦道形成。

  (4)拔管时如有阻力切忌采用暴力,应查明原因,做相应处理。一旦确认T型管被误缝在胆总管上,或其他原因难以拔除,可反复多次提拉,待缝线松动后拔出。

  (5)注意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冲洗引流充分,减少腹腔积液、积血、感染机会。

  (6)拔管前可行B超及T型管胆道造影检查,观察T管周围有无积液、积血、感染情况,T管摄片,观察胆道周围有无胆汁外溢。

  (7)对重症胰腺炎病人拔管时尤为重视,因本病常导致病人低蛋白血症、腹腔感染、积液,胰液渗出对周围组织腐蚀,易致窦道形成困难,拔管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

  【参考文献】

  1  吕岳,张会民.拔T管致胆汁性腹膜炎5例分析及体会.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85.

  2  周骏良,朱少俊.T管与常规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8例临床分析.临床外科杂志,1995,(3):124.

  3  张凯,潘一明,周建新.拔除T管后致胆汁性腹膜炎非手术治疗.肝胆外科杂志,2002,10(2):110.

  作者单位:150080  黑龙江哈尔滨,解放军211医院

  (编辑:余  强) 

作者: 孟 军,张 洋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