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9期

针刺疗法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除临床常规用药和合理的功能锻炼以外,加用针刺治疗(下称针刺组),与同期住院56例患者不用针刺治疗(下称对照组)进行对比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2)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并存有心肾功能不全者。2一般资料针刺组60例,脑出血12例,......

点击显示 收起

  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除临床常规用药和合理的功能锻炼以外,加用针刺治疗(下称针刺组),与同期住院56例患者不用针刺治疗(下称对照组)进行对比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入选病例  (1)两组病人均为本院住院患者;(2)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均为CT或MRI明确诊断;(4)采用随机入选方法。

    1.1.2  排除标准  (1)下肢肌力超过Ⅲ级。(2)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3)并存有心肾功能不全者。(4)有明显意识障碍者。(5)76岁以上病例。

    1.2  一般资料  针刺组60例,脑出血12例,脑梗死48例;年龄48~75岁,平均63.8岁;男32例,女28例。对照组56例,脑出血5例,脑梗死51例;年龄45~75岁,平均62.8岁;男30例,女36例。

    1.3  方法  针灸针为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直径0.35~0.40mm。穴位。上肢: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劳宫;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昆仑、解溪、太冲。手法:平补平泻或捻转补泻。开始针刺时间和留针时间:脑梗死在病后2~3天针刺,脑出血在病后5~7天针刺,均为每日1次,留针25min,留针期间捻转补泻1次,共针刺4周。

    2  疗效判定及结果

  根据巴氏指数计分标准(Barthel)由2名医生共同判定,两组病人在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各判定1次。疗程前后巴氏指数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指数无明显差异,疗程后巴氏指数中个人卫生、洗澡、用厕、上下楼、床椅转移及行走等记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针刺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血管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高,复发率高[1]。目前对脑血管病的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改善功能预后和防止再发,在改善功能预后的措施方面目前尚缺乏理想、疗效显著而可靠的药物,又由于缺乏康复设施。而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针刺疗法可对提高脑血管病人的生存质量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本组对80例脑血管病病例除药物和合理的功能康复运动外,应用穴位针刺治疗,并设有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证实,针刺治疗对提高脑血管病人的生存质量、改善功能预后具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针刺对人体各系统许多器官和组织的明显的调节作用,尤其对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可影响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过程,具有使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恢复到平衡的调节作用,并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如无禁忌,笔者认为,对缺血脑血管病人可在病后1~3天开始针刺治疗,脑出血则以病后5~7天开始为宜,这有利于促进肢体功能尽早恢复。笔者尚未发现因针刺治疗导致再发性脑出血的病例。本组对照组却有2例脑出血分别在发病后13天、15天发生再出血。在针刺前消除病人思想顾虑,增强其对康复的信心仍有必要。

    笔者认为针刺应与合理的功能锻炼相结合。合理的功能活动包括瘫痪肢体的被动活动,此种被动功能活动应从发病当日开始,包括翻身、叩背、肢体关节的屈伸、收展和肌肉的揉搓等。对脑梗死病人可在病后当天做床上训练,如有可能在病后7~10天开始离床活动。脑出血可较脑梗死晚5~7天。这种主动及被动运动锻炼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针刺治疗对促进脑血管病的康复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对言语、认知、吞咽等功能的康复,本组重点观察了对肢体功能康复的疗效,证实针刺疗法对肢体功能康复具有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镛连.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治疗是当务之急.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2:707.

   作者单位:224041 江苏盐城,盐城市亭湖区伍佑中心卫生院

   (编辑:邓  锋)

作者: 杨红莹,丁兆华,管怀德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