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11期

血栓与血小板功能数量体积改变的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近十几年来,随着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在人类疾病谱及地位的变化及防治研究的迅速进展,血栓与血小板的实验诊断技术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并在全国逐步普及。在不同因素所致的血栓前状态下,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发生显著改变,在促进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00年7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血液学分会共同起草文件给......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十几年来,随着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在人类疾病谱及地位的变化及防治研究的迅速进展,血栓与血小板的实验诊断技术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并在全国逐步普及。

  在不同因素所致的血栓前状态下,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发生显著改变,在促进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手术前出血、凝血时间测定结果预测患者是否会术中出血,一直存在争议。2000年7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血液学分会共同起草文件给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出“终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测,建议用活化的AOTT、凝血酶原时间试验和血小板计数联合检测,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模板式(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据悉,国家卫生部将批准并下文件建议执行。

  1  血栓与血小板的分析前质量控制

  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和处理是否得当对试验结果有直接影响,因此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是这些环节经常被忽略或不易标准化,日常工作出现“难以解释”的试验误差常与这些环节有关,必须注意。

  1.1  标本的采集浓郁  尽可能保证每次采血都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患者应处于平静和空腹状态。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损伤组织致外源凝血因子进入试管,影响试验结果。止血带不应扎得太紧,采血时间应尽量短。采血后立即将血液与抗液剂充分混匀,但不要用力振荡,以免溶血。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可颠倒混匀,确保血液和抗凝剂混合充分。

  1.2  标本的运输  最好在实验室内采血,或尽快送至检测地点,严防剧烈振动、日光直射和异物落入。有些检测项目(如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等)需在4℃条件下运送标本,以防止因子Ⅴ和Ⅱ的降解。

  1.3  标本的处理  标本应尽快离心。一般在15℃~20℃离心,但纤溶试验需在4℃左右离心。溶血的血浆会引起血小板活化和凝血时间缩短,应弃之不用。血浆标本原则上应立即检测,否则应低温保存。标本的保存时间与保存温度有关,22℃~24℃保存2h,2℃~4℃保存4h,-20℃保存2周,70℃保存6个月。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血栓前状态患者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2例,不稳定心绞痛7例,肺心病5例,高血压病6例,2型糖尿病10例;年龄42~67岁,均为初诊患者,近期内未经治疗,经临床及各项检查确诊。上述疾病处于血栓前状态均符合以下诊断条例: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GMP140分子数均高于正常范围,PT、APTT、TT明显缩短,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D-二聚体含量增高,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及血浆粘度增长,FIB含量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对照组40例,年龄24~58岁;男20例,女20例;均经体验合格者。

  2.2  方法  血小板GMP140测定采用125I标记单克隆抗体SZ51法(苏州医学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提供)。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聚集诱导剂ADP;血小板粘附率(PAdT)采用TYXN-91型血液凝集仪。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采用Conlter-JT-IR型细胞分析仪。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组间t检验。

  3  结果

  3.1  血栓前状态组与对照组测定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测定结果比较(略)

  注:与对照比较,P均<0.01

  3.2  血栓前状态组GMP140与各项指标的改变明显相关(P<0.01)。对照组相关性差,见表2。

  表2  两组GMP140与各项指标改变情况(略)

  4  临床分析

  P-selectin是血小板颗粒膜上一种特有的特殊蛋白,亦称血小板活化依赖颗粒外显蛋白,具有介导活化血小板或内皮细胞与不同类型白细胞相互粘附等功能。静止情况下,血小板膜很少P-selectin,血小板激活时才显著表达,所以对照组由于其血小板膜P-selectin的稀少,而与各项指标相关性很差。血小板被激活,聚集粘附功能增强,由于功能较强的大血小板消耗增加,刺激骨髓代偿性新生血小板的能力增强,使血小板数量增多;体积偏小是由于大血小板消耗过多所致,上述改变与GMP140的升高是同步的,且明显相关。血小板从静息状态变为有功能的激活的血小板发生颗料释放反应,可造成血管炎症反应,进一步激活血小板。P-selectin是释放过程中整合到血小板质膜内,因而也是反映血小板释放功能改变的特异性指标[1]。

  5  实验室诊断工作与临床信息交流

  新型的血小板聚集仪不但可较精确地行全血、血浆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还可观察血小板钙、血小板ADP释放、模拟人体内止血过程的血小板功能仪,准确、客观地解决了评价血小板粘附功能的问题。

  血栓的形成可人为地划分为血管反应期、血小板粘附及血小板栓子形成期、纤维蛋白形成微血栓期、血管收缩及纤溶期,但这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各期是交错的,调节是对立的,在实验诊断时往往需要几个指标组合,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各期是交错的,调节是对立的,在实验诊断时往往需要几个指标组合,进行综合分析[1]。

  因此,必须要求技术人员对血栓和止血机制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各项试验的原理和临床意义,掌握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本知识,并不断地与临床医生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

  【参考文献】

  1  王淑娟.血栓前状态的实验诊断进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2):108.

  (编辑:若  木)

  作者单位: 432600 湖北安陆,安陆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

作者: 方丹,张世微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