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年第6卷第3期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216例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硬脑膜下积液是较多见的颅脑损伤并发症。我院从1991年10月~2006年1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8200例,其中并发硬脑膜下积液者216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的2。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8例,女78例,年龄3~52岁,平均23岁。以沟回疝起病36例(其中颞叶为8例),以头痛、呕吐及肢体偏瘫起病30例(积液均位于顶叶)......

点击显示 收起

    硬脑膜下积液是较多见的颅脑损伤并发症。我院从1991年10月~2006年1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8200例,其中并发硬脑膜下积液者216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的2.63%,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8例,女78例,年龄3~52岁,平均23岁。

    1.2 症状特点 168例呈原发性昏迷,其中50例有中间清醒期,30例无原发性昏迷,18例不详。病程1年6例,30~70天30例,其余病程均在外伤后数小时及数天内发病。以沟回疝起病36例(其中颞叶为8例),以头痛、呕吐及肢体偏瘫起病30例(积液均位于顶叶),其余150例均以急性颅脑损伤、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尿失禁等症状入院。

    1.3 积液部位 积液部位和是否手术见表1。表1 积液部位及治疗方法

    1.4 积液量与蛋白质含量情况 将积液在30ml以下的患者划入非手术组,积液量与蛋白质含量情况见表2。表2 积液量与蛋白质含量情况

    1.5 受伤原因及部位 见表3。表3 受伤原因及部位

    1.6 辅助检查 本组病例186例经头颅CT扫描示硬膜下半月状低密度区,其余30例经开颅探查证实。

    2 治疗与结果

    2.1 手术组 本组138例手术,36例在全麻插管下行骨瓣开颅,切开硬膜后见积液有包膜积液量30~100ml,呈微黄色,行包膜大部分切除术,30例凹陷性骨折并发硬膜下积液,清除骨折后,见硬膜张力高,切开硬膜,喷出无色透明液体,探查蛛网膜,其中12例在术中可见蛛网膜破口,电凝封闭蛛网膜位口10例,2例蛛网膜破口未处理,另外6例行包膜大部分切除术。72例积液量在30~50ml,其中42例积液呈血性,为粉红色,均行钻孔引流术。

    2.2 非手术组 本组共78例,积液在10ml以上,不足30ml,采用保守治疗,应用脱水剂、激素,腰穿放液等对症治疗。病人临床表现均日渐恢复,4周后复查头颅CT,积液量吸收50%以上48例,其余病例均见积液减少。本组病例术后死亡1例,为术后并发颅内血肿,枕大孔疝死亡,其余215例痊愈出院。

    3 讨论

    以往将硬膜下液体的潴留以种种名称命名。目前多采用Dandy氏最初提倡的硬膜积液或水瘤,将液体游离存在者称为硬膜下积液,将有包膜者称为硬膜下水瘤,以便从形态上区别开来[1]。根据发病临床经过及包膜形成与否,分为急性、慢性两型[2]。急性者可在伤后数小时内形成硬膜下积液,其液体游离存在;慢性者可发生在数月、数年,其液体被新生的包膜所包围。

    本组138例在数小时内发生,积液游离存在,可称为急性硬膜下积液。42例为伤后8天后发病,积液呈游离存在,又无包膜形成,从临床经过看,当属亚急性为宜。另外30例伤后30~70天发病,6例1年后发病。此36例均有包膜形成、积液呈微黄色。故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可根据其临床经过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为宜。分型时间界限可定为3日内发病为急性,3天~3周内发病为亚急性,超过3周为慢性[3]。

    本组216例均单发于幕上,与国内文献报道硬膜下积液多发生于幕上相同[4],其原因可能与大脑半球所占面积较大,其受创伤机会较多有关。这一点同幕上血肿多见,而后颅凹血肿少见的机制相同。

    对于本病的成因解释很多,Dandy氏的活瓣学说[1],认为蛛网膜破裂可形成活瓣,积液单向流入硬膜下腔。外伤后瞬间颅内各分腔的压力平衡失调,导致蛛网膜破裂。由于脑脊液的静水压力,蛛网膜下腔压力大于硬膜下腔的压力,使一部分脑脊液通过蛛网膜裂孔流入硬膜下腔[1]。继之,由于积液中蛋白含量的增高,使其渗透压也相应增高,结果由于积液渗透压的增大,使硬膜下积液再度增加[4]。

    本组36例慢性硬膜下积液和42例亚急性硬膜下积液是以渗透压性作用为主。本组手术138例中,可见蛛网膜破裂口12例,其余126例在术中虽未发现蛛网膜破裂口,原因可能为手术部位与裂口部位不一致,因而在术野内未见裂口;慢性或亚急性者,裂口可能在受伤后近期内闭合。总之,只有在受伤瞬间形成蛛网膜裂口,方能形成积液,其形成过程为:(1)急性者为短时间内大量脑脊液通过活瓣流入硬膜下腔,无包膜形成,活瓣不闭合。(2)慢性或亚急性者,也是受伤瞬间形成小的活瓣,使少量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形成硬膜下小量积液,此时可无临床体征。经过数天或数月后,虽然蛛网膜裂孔(活瓣)已闭合,但由于硬膜下腔小量积液的渗透压增高,可使脑脊液中的水分通过蛛网膜进入硬脑膜下腔,积液达到一定量时,出现临床症状,形成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积液。

    关于治疗问题,不论是急性、亚急性者,积液在30ml以下,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者均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本组78例患者,用脱水、激素、腰穿放液等治疗症状日渐好转,4周后复查CT,积液量吸收50%以上者48例,其他病人积液量不同程度减少。如果有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积液量增加,症状加重,可手术治疗。30ml以上,或者积液量虽不足30ml,但有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及诱发癫痫者,也应手术治疗。本组138例手术者中,有36例脑疝和30例颅骨凹陷性骨折并发硬膜下积液,行骨瓣开颅术和清除游离骨折开颅术,其中2例首次手术时未找到蛛网膜裂口,清除积液7天后再次出现颅内占位、高颅压症,再次手术,发现原积液位置形成与前次手术等量的积液,清除积液后,认真探查蛛网膜,发现两处蛛网膜裂孔活瓣形成,电凝封闭蛛网膜裂口,数周后痊愈出院。因此,笔者认为在开颅清除积液手术中,应仔细查找蛛网膜有无裂口,发现裂口后,电凝封闭裂口(活瓣),或将蛛网膜去除一部分,使蛛网膜下腔与硬脑膜下腔相通,方能保证术后不再次形成积液。另72例均为单纯性硬膜下积液,且未发生脑疝,行钻孔引流术,疗效满意。这是因为:(1)排液引流后有效地降低了颅内压力,阻断了因颅内高压所致搏动性作用增强的恶性循环,即颅内压增高导致脑捕动增强继而使脑脊液受到挤压,最后迫使脑脊液经蛛网膜裂流入硬膜下腔。(2)清除了蛋白质含量很高不易被吸收的液体。(3)硬膜下腔引流有利于脑组织的渗出液流出脑表面,而不致渗入组织间隙促成或加重脑水肿。引流管保留时间可根据引流量多少、颜色决定。

    外伤硬脑膜积液的预后与是否并发脑挫裂伤及其严重程度有关。一般而言,单纯性积液经手术或非手术的积极治疗,预后均较为满意。

【参考文献】
  1 Hoff TJ. Traumatiic Sabdura1 hygrorna.J Trauma,1973,13:670.

2 刘明荼.实用颅脑损伤学.北京:人民军区出版社,1992,432.

3 薜庆登.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160-161.

4 蒋先惠.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成因的探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1:30.

5 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外科.颅脑损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8-35.


作者单位:164092 黑龙江北安,黑龙江省第三医院神经外科

作者: 朱邦鉴, 汤连军, 夏雁玲, 吴广军, 杜 震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