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年第6卷第11期

连续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长时间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连续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较长时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左侧卧位辨明骶裂孔,用左手拇指固定,使用22G管内针与皮肤约45°角向头端进针,穿过骶尾韧带有突破感后再送入套管。结果本组全部顺利完成手术,麻醉效果满意。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对循环影响小,静脉麻醉种类和用量明显......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连续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较长时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术前30min肌注哌替啶、氟哌利多和阿托品,1岁以下不用哌替啶。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左侧卧位辨明骶裂孔,用左手拇指固定,使用22G管内针与皮肤约45°角向头端进针,穿过骶尾韧带有突破感后再送入套管。回抽无血、无液,先注试验剂量,观察无异常后再注全量。根据不同年龄采用0.8%~1.5%利多卡因,每隔60min追加局麻药,药量为首次剂量的1/2。术中常规监测ECG、HR、RR、BP、SpO2和T。结果 本组全部顺利完成手术,麻醉效果满意。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对循环影响小,静脉麻醉种类和用量明显减少。无麻醉意外及骶管穿刺后并发症。结论 采用连续骶管阻滞技术可根据手术需要,延长麻醉时间,减少静脉药量,满足手术需要,且操作简便,生理干扰小。

【关键词】  连续骶管阻滞;儿童


    骶管阻滞是小儿手术常用的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之  一,为硬外腔阻滞的一种。采用连续骶管阻滞麻醉可以根据手术需要,不受时间限制,任意延长麻醉时间,减少静脉  药量。我院自2004年12月以来对39例较长时间手术的小儿采用连续骶管阻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1个月~6岁,体重3.2~26kg,平均14.6kg。手术种类包括先天性胆总管囊肿5例,先天性巨结肠4例,先天性幽门环肌切断术3例,先天性肾囊肿2例,先天性尿道下裂10例,先天性肾输尿管狭窄成形术1例,胃石症1例,肠梗阻3例,肠套叠6例,腹腔巨大畸胎瘤1例,先天性脐疝1例,直肠阴道瘘2例。其中急诊手术14例。同时随机抽20例未行骶管阻滞的同期行全身麻醉的小儿,比较静脉麻醉药的用量及对循环的影响。两组体重、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哌替啶1~2mg/kg、氟哌利多0.1mg/kg和阿托品0.02mg/kg,1岁以下不使用哌替啶。60~90min后追加阿托品0.01mg/kg静滴。患儿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4~6mg/kg,同时开放静脉,调整输液速度,维持容量平衡,骶管穿刺采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后将左手拇指置于骶裂孔的头端,在其下面与皮肤约45°角用贝朗公司提供的22G浅静脉套管针与皮肤约45°向头端进针,穿过骶尾韧带有突破感,回抽无血或液体,送入软管0.5~1cm,并注射1~2ml生理盐水无明显阻力即穿刺成功。先注入试验剂量,观察无异常再注首次剂量。

    根据不同年龄局麻药选用:1岁以内0.8%利多卡因,1~6岁1.0%~1.5%利多卡因,首次剂量8~10mg/kg。每间隔60~90min向骶管追加首次剂量的1/2。

    1.3  监测  术中用HP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呼吸次数(RR)、血氧饱和度(SpO2)、无创血压(NIBp)和体温(T)。术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通过计算调整输液速度和用量。当失血量大于血容量的15%~20%时,适量补充全血。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5~310min,平均163.4min,麻醉时间70~380min,平均201.6min,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麻醉意外及骶管穿刺后并发症。阻滞效果满意,无麻醉失败及穿刺不成功,1例术后发生尿潴留。

    与全麻组相比用药种类及药量明显减少(P<0.05),见表1。术毕全麻组HR、MAP明显增加(P<0.01),见表2。全麻组术后发生喉痉挛2例,躁动1例。   表1  用药种类及氯胺酮平均用量、  平均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表2  两组麻醉期间HR、MAP变化 注:与全麻组比※P<0.01;全麻组间相比,ΔP<0.01

    3  讨论

    连续骶管阻滞操作简便,生理干扰小,可以根据手术需要,任意延长麻醉时间,不受时间限制,同时减少静脉药的用量。

    婴幼儿脊髓的解剖与生理与成人不同,婴幼儿的硬膜外腔组织结构与成人不一,成人的硬膜外腔内为稠密的由纤维囊分隔的包裹状脂肪小叶,而在婴幼儿为海绵状的脂肪小叶,这种特点使局药在硬膜外腔内扩散阻力小,另外,婴幼儿脊柱生理弯度小,从骶管给药,麻醉药可向胸部硬膜外扩散,婴幼儿按常用剂量用药,麻醉可达第4~6胸脊神经平面,故新生儿及婴幼儿骶管阻滞可行上腹部手术[1,2]。

    余志豪[3]等报道,在循环功能健全的小儿骶管阻滞不引起有意义的改变,临床应用有相当的安全性。骶管阻滞麻醉时以公斤体重计算的药物剂量与麻醉平面的关系密切,且局麻为容量较其浓度对决定阻滞平面的重要性更大[4]。对手术部位较高的尽可能用低浓度的利多卡因,这样既减少局麻醉药的毒性,又增加药液的容量,以达到较高的阻滞平面。

    小儿施行手术和麻醉多不能合作。以氯胺酮作为基础麻醉,在完善的骶管阻滞下,减轻了内脏牵拉和神经刺激反应,使麻醉效果增强。一般90min内不用追加镇静或镇痛药,与全麻组相比在用药种类及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全麻组术后循环影响大,心率、血压升高,且拨管喉痉挛发生率高。当然,正确的穿刺点定位,熟练的穿刺技术是保证骶管阻滞成功和避免发生意外的关键。应按全麻的要求加强麻醉管理与监测,维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总之,持续骶管阻滞麻醉,麻醉效果确切,能提供良好的镇痛和肌松,满足婴小儿腹部手术要求,并根据手术时间长短灵活给药,可控性强,且用药简单,对生理干扰小,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单位:661000 云南景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麻醉科

作者: 高国一,杨 荣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