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6期

阑尾脓肿病案讨论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关键词】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脓肿,其病因可由阑尾腔梗阻细菌感染等所引起。中医认为阑尾周围脓肿是肠痈郁久化热、热腐生脓阶段,治法以清热解毒、破瘀排脓为主,并根据病人辨证施治,随症加减。1病历摘要患者,男,30岁,已婚,于2006年5月16日因急性右下腹痛、肿块十多天住院。患者1年来曾两次右下腹痛。...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周围脓肿,其病因可由阑尾腔梗阻细菌感染等所引起。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厌氧菌。中医认为阑尾周围脓肿是“肠痈”郁久化热、热腐生脓阶段,治法以清热解毒、破瘀排脓为主,并根据病人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本例患者未采用手术疗法,而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讨论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0岁,已婚,于2006年5月16日因急性右下腹痛、肿块十多天住院。

    患者1年来曾两次右下腹痛。经休息1~2天腹痛消失。十多天前突然右下腹阵发性疼痛(不放射),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不久即发热,食欲不振,尿少,便秘,并发现右下腹肿块。经消炎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者过去身体健康。

    体格检查:体温38℃,脉搏10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3/98mmHg,神志清楚,发育营养中等。头面部和心肺未见异常。腹不胀,无肠型和肠蠕动波,右下腹稍降起,上腹部和左腹部有轻度压痛,无腹肌紧张,右下腹肿块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肿块约4cm×6cm×8cm 大小,边界不清,不能移动,右下腹肌有轻度反跳痛,无腹部移动浊音,肠蠕动音正常。肛门外观正常,直肠内右上方触痛,可以触及柔软肿物的下极。右下肢过伸时可引起右下腹痛,外生殖器、四肢及脊柱均正常。白细胞计数13.8×109/L,中性多数核粒细胞82%,大小便常规正常。

    住院经过:入院时印象为阑尾脓肿,以中医治疗为主。因患者发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右下腹拒按,脉洪大,舌苔黄腻,一派大肠实热证候,治以清解热毒为主。又因右下腹热腐生脓,故佐以祛瘀排脓之品,方以天津南开医院阑尾清解汤为主,另加生黄芪50g,丹参50g,桃仁15g,连续服用,每日1~2剂。因体温仍上升,中毒症状加重,即加用庆大霉素4万u,肌注,每日2次,连续应用1周。局部穿刺抽脓,尽量抽尽,脓液如粪臭,培养为大肠杆菌,对青、链霉素和四环素耐药,对氯霉素低度敏感。经继续服中药及两次局部抽脓后病情好转,热退,右下腹肿块逐渐缩小变硬。此时以保和丸为主方,佐以活血祛瘀之品,至2006年6月3日,右下腹块完全消失,治愈出院。

    2  鉴别诊断

    2.1  回盲部结核  尤其要与增殖型肠结核鉴别,该病患者常有肺结核史,可能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史。如右下腹出现肿块、肠腔狭窄,应有阵发性腹痛、肠型和肠蠕动波等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出现。由于结核病的全身中毒和不完全性肠梗阻影响饮食,故患者常有消瘦、贫血等慢性病容。回盲部结核性肿块边界比较清楚,仅有轻度或中等度压痛,同时亦不会有如本例患者高热、白细胞总数增高、核左移等急性炎症现象,故可以排除回盲部结核。

    2.2  盲肠肿瘤  以癌为多见。癌患者年龄多数在40岁以上,肠道出血或粪便潜血阳性,肠腔狭窄时应有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右下腹肿块较硬,早期肿块边界清楚,可以活动。不应有急性炎症病象,亦不易为抗炎症疗法所治愈,故本例患者可以排除。但在治疗中如肿块不缩小,要警惕肿瘤的可能。

    2.3  右侧肾周围脓肿  脓肿较大,延及右髂窝时,可以出现类似阑尾脓肿症状,但尿中有脓球,脊肋角饱满有叩击痛,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故可以与本例病人鉴别。

    2.4  右侧髂窝脓肿  具有急性炎病症状,易与阑尾脓肿混淆。髂窝脓肿多见于儿童,很少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由于脓肿刺激髂腰肌,髋关节屈曲不能伸直,病变部位较阑尾脓肿低,位于腹股沟稍上方,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以本例患者可以除外。

    3  治疗讨论

    阑尾脓肿祖国医学认为是“肠痈”郁久化热、热腐生脓阶段。治法以清热解毒、破瘀排脓为主,并应根据病人症状,随症加减。方剂除南开医院阑尾清解汤外,尚有遵义医学院阑尾Ⅲ号、大黄牡丹皮汤等。中草药局部外敷,可以促进脓液吸收和缩小肿块,最方便而疗效确实者,应用大蒜泥外敷阑尾脓肿处。

    阑尾脓肿多数病例无需采用抗生素,仅用中医中药就可奏效。如全身中毒病状较重时方可考虑选用,如本例采用庆大霉素治疗。

    局部穿刺抽脓,具有减轻全身中毒症状、促进脓肿缩小的功效,并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的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注入脓腔内,帮助炎症消退。

    关于阑尾脓肿切开引流,目前比较少用,如经上述非手术疗法,脓肿反而增大而有破溃趋势,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时,方可应用。

    关于复发的预防,强调应用中药直至阑尾脓肿完全消失后,再继续服用1周,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如复发可按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的方法,再次进行非手术疗法。如多次复发,应考虑进行阑尾切除术。

    本病例住院时正值热腐生脓,脓液积聚较多,为机体与病原抗争相持阶段,故临床表现为高热等中毒症状。该时继续服用中药和局部抽脓,是杀灭病原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有力措施,故不久体温下降,脓肿缩小,最后治愈出院,获得良好效果。

    附方:阑尾清解汤(天津市南开医院方):连续服用1周,巩固疗效。

    阑尾Ⅲ号(遵义医学院方):大血藤100g,金银花25g,丹皮15g,桃仁15g,川楝子25g,皂角刺15g,炙山甲10g。日服1~2剂,急性炎症消退后,继续服1周,巩固疗效。

    大蒜泥外敷疗法:紫皮蒜五头捣成泥,加芒硝25g调匀。先在脓肿部涂上凡士林,保护皮肤,再外敷大蒜泥,敷至皮肤稍红为度,下次外敷可待皮肤退后再用,直至阑尾脓肿完全消失,敷用大蒜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蒜液灼伤皮肤。

    (编辑:汪  洋)

 

 


作者单位:134100 吉林通化,通化县卫生学校

作者: 张西林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