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10年第9卷第3期

论医护人员职业精神的培育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医护人员职业精神是医护人员之灵魂,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针对当前医护人员职业精神缺失现象,探讨医护人员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精神。...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医护人员职业精神是医护人员之灵魂,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针对当前医护人员职业精神缺失现象,探讨医护人员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  医护人员;职业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84-2030(2010)03-0189-04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规范医护人员的职业行为,培育职业精神,已成为当今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职业精神不仅反映出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医院的总体形象,是医护人员的内在品质与素养的总和。

  1  职业精神乃医护人员之灵魂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关联并具有某类职业特征的一种精神[1]社会发展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来说,所谓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人们在从事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逐步形成一定的规范与要求,渐渐上升为特有的职业精神。内容上,职业精神总是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以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表达形式上,职业精神比较具体、灵活、多样;调节范围上,职业精神主要调整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同一职业内部之关系,二是职业内部的人同其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功效上,职业精神一方面使社会的精神原则“职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个人精神“成熟化”。职业精神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具有导向性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从业者的品行,影响着主体的精神风貌。

  医学职业精神是执业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体现人文精神的主导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确立的理想和信仰[2]。它要求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始终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关爱病人的健康,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幸福。

  在医学职业精神的旗帜下,我国一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护人员,为了社会大众的健康,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希波克拉底誓言中说:“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生执行我职务。”中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3]

     医师职业精神(medical professionalism)最早由美国医生联盟和内科学会、欧洲内科医学联合会等于2002年发布的新千年《医师宣言》中提出。至今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并签署该宣言。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宣布加入推行此宣言的活动,并得到卫生部的大力支持。此内容主要包括三项基本原则和十项职业责任。三项基本原则是: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十项职业责任是: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为患者保密;与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对科学知识负责;通过解决利益冲突而维护信任;对职责负责。这些内容充分反映当代社会对行医者的要求,是新世纪、新形势下从医的基本准则,代表了新时代的医师职业精神。可以认为,医师职业精神乃是广大医护人员之灵魂。

  2  当前医护人员职业精神缺失之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如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与此同时,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却呈现一定程度的滑坡和缺失,有如下几方面表现。

  2.1  医患关系失衡  近几年来,医疗纠纷增多,医患矛盾冲突加剧且呈上升趋势,医患之间的暴力事件也屡见不鲜,患者及其家属冲击、打砸医院,殴打及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酿成了轰动全国的血案。2006年,为防病人家属侵袭,深圳市山厦医院医生护士一度戴钢盔上班。北京积水潭医院发生病人因对疗效不满意用刀砍伤主治医生的恶性事件,尤其令人发指的是重庆某医院患者报复医生而制造爆炸致使5人死亡、35人重伤事件,令全国上下为之震惊。2009年6月23日,福建南平医生被医闹非法拘禁和人身伤害;8月10日,安徽省怀宁县人民医院儿科大夫因一起医疗纠纷惨遭家属亲友暴打,并强行被逼下跪;8月17日,北京丰台区右安门医院大门前被摆上花圈堵住门,警方前来劝疏时,双方发生肢体冲突……。据宁波市卫生部门统计,近年来,宁波医疗纠纷的数量每年以20%~30%的速度攀升,平均每6天就有一家医院严重被砸,每5天就有一名医务人员被打,3年中,宁波医务人员被打的有213件、308人,医院严重被砸的有230件。医患关系紧张造成了严重后果,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破坏了就医所必备的工作环境;侵害了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医务人员的心理和人身安全受到很大打击,导致医疗进入防卫性误区,不敢冒任何诊治或手术风险,这样只能影响对疾病的诊治,制约医学科学的发展。

  2.2  趋利行为较盛  市场机制的运行使社会经济生活全面商品化市场化, 在给各行各业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发生变化,卫生行业也不例外[4]。由于经济观念的变化,有的医务人员受利益驱动,把技术当资本,片面追求和强调局部与个人利益,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把赚钱谋利、发财致富作为自己唯一追求,不顾病人的实际情况和病情需要,开大处方,做不必要的检查,乱收费等等,增加病人不应有的负担。这类人虽然为数极少,但影响极坏。

  2.3  人文关怀不够  有些医护人员只重医疗程序服务和对患者躯体疾病治疗, 往往忽视患者心理感受。重客观指征,轻人文关怀,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心灵交流。有些医护人员不知患者患病后,在心理上表现得比较脆弱和敏感,不能耐心倾听病人和家属治疗要求和具体想法, 不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的医护人员不能详细告知患者有关诊疗背景, 对病人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缺乏同情心,也不考虑病人日后生活质量, 认为只要治好病就行;有些医护人员没有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到住院患者床前查看病人,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加以心理疏导。这些缺乏人文关怀的行为直接的后果是导致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

  2.4  沟通能力欠缺  有些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语言生硬, 缺乏艺术性,表达能力不强。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讲过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 第一语言, 第二药物, 第三手术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诊断治疗中, 医患之间适当的话语交流有很大的治疗价值, 面对患者, 医生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胜过药物和技术,临床医护人员应当有意识地了解语言作为治疗工具的价值。医患之间发生误解与矛盾, 有很多是医护人员缺乏沟通意识和技能导致的。如有的医护人员只面对疾病思考问题,而未意识到面对的是一个具有知、情、意的病人, 不能有效地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语言、情感交流, 使病人感觉不到所做每一项检查是在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有的医护人员不善于换位思考, 对医疗操作不加说明, 缺乏以艺术性话语缓解病人、家属不良心理和情绪的能力;有的医护人员不知医疗工作既要体现科学的理性精神又要体现注重情感体验的人文精神,而后者需要专注的态度、沉稳的气质、会心的交流。医护人员的情绪无论是高涨还是低落, 都会使病人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而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使患者失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而这一点恰恰是医患交流中最需要的。

  3  医护人员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是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同时又是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生老病死的服务性工作,现代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院要通过有效的培养途径来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 重铸医德之魂,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医疗服务提出的新挑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

  3.1  强化培训,努力提高医护本领  患者就医,为其看好病是根本目的。医护人员只有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尽可能的医治好病人的疾病,才能体现医护人员的价值,才能体现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江苏省人民医院非常重视医护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各科室无论工作多忙,每周定期均要组织系统的业务学习,不断强化与更新知识;医院定期组织“三基”培训和竞赛,定期组织疑难重症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和大科查房,以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练就过硬本领,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痛苦、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体现一切为了病人、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

  3.2  榜样引路,不断培育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敬业的人会在工作中不断勉励自己, 训练自己, 控制自己, 表现出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江苏省人民医院通过文化长廊主题展览、《医苑报》专版介绍、组织青年医护人员与老专家近距离座谈等形式,大力宣传德艺双馨的老专家风采,宣传医护人员爱岗敬业的感人事迹,如“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苗毅,“全国医德标兵”张石江,“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王学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宋燕波,通过学习身边人的先进事迹,培养全院医护员工良好的敬业精神,使大家牢记患者“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重托,想病人之所想, 急病人之所急, 与病人建立融洽、信赖的医患关系。

  3.3  充实知识, 大力提高医护人员人文素养  医疗服务是一项关怀人类自身的事业, 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生理疾病的同时能更多地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关心患者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从而才能更好地呵护病人, 获得病人以及家属的信任和情感共鸣。江苏省人民医院经常组织人文讲座,请美术教授讲美学,请省外办的专家讲涉外礼仪,请工程院院士讲医学伦理,请咨询公司经理讲人际沟通技巧,积极引导医护人员加强医学哲学、伦理、道德、社会学等方面学习, 丰富医护人员的人文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增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3.4  “三理查房”,创设良好的职业氛围  要培养医护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前提要了解他们从事本职业的状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江苏省人民医院除了定期召开各种层次的职工思想分析会、座谈会了解情况外,2007年起,推行了“伦理、心理、管理”于一体的党委查房制度,即由医院党委书记协调相关处室组成伦理、心理、管理三个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到病区进行“三理查房”。分别从医患沟通、知情同意、人文关怀、对工作岗位的认同度、文化培育等方面与医护人员、患者交流,掌握医护人员职业精神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培养教育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各种矛盾,保护患者正当权益,疏导缓解医护人员身心压力,培育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3.5  建章立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制度建设,建立医德档案制度是医护人员职业精神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证医护人员良好职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措施。江苏省人民医院为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建立了医德电子档案,对他们接受职业道德规范和医学伦理知识培训、文明规范服务、表彰奖励及病人投诉情况等进行记录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医护人员绩效考核、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使职业精神的培育“由软转硬”。

  总之, 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 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 是医护人员职业的需要, 也是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有效举措。医院要有责任、有意识地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精神培养。只要医护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 着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尊重病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爱岗敬业, 确立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医患关系一定能缓和,社会也将会日趋和谐。

【参考文献】
   1 袁继道. 论职业精神. 科技创新导报,2008, 3:203.

  2 王涧玲,郭勇. 医学职业精神视域下的医学生诚信教育研究.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29(10):80-81.

  3 秦达念. 名医大师职业精神的光芒及其启示.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 (1):108-110.

  4 罗琼. 市场经济环境下医德医风的新问题及对策. 中医药导报, 2007, 13 (8):109-110.

  

作者: 朱小刚1,邓弋雁2,丁 沁2,张前德1△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