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10年第9卷第4期

脑干损伤的法医学鉴定2例分析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关键词】脑干损伤法医学鉴定1案例摘要1。9cm×。2cm及0。3cm×。...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脑干损伤 法医学鉴定

 1 案例摘要

  1.1 案例1 死者,男,15岁。2006年8月23日晚,死者与他人发生口角,被他人拳打脚踢后死亡。尸检中见死者额部有两处大小分别为1.9cm×0.2cm及0.3cm×0.2cm的表皮剥脱,左颞部有2.5cm×1.7cm的表皮剥脱及皮下出血。解剖见右侧颞肌有7cm×3cm的出血,左侧颞肌有3cm×2cm的出血,枕部有2cm×1.5cm的头皮下出血。病理检验见脑干实质内多处挫伤出血,出血灶周围有胶质细胞肥大性反应,组织疏松水肿。余脏器无致死性病理改变。分析后认为死者脑干损伤符合外伤所致,死因应为外伤性脑干出血。

  1.2 案例2 死者,男,30岁。2006年9月13日上午,死者被他人用酒瓶打击头部后倒地,约5min后死亡。尸检中见死者头皮表面无损伤,左颞部发际边缘处有1.0cm×0.2cm的表皮剥脱,左眼内眦处有1.5cm×0.3cm的表皮剥脱,左眼下睑有0.6cm×0.1cm的表皮剥脱,鼻腔有血性液体流出。解剖见顶部有2.5cm×2.6cm的头皮下出血。病理检验见大脑实质及桥脑少部分血管周围出血,周围未见胶质细胞反应及组织疏松水肿改变,冠状动脉硬化性改变,管腔明显狭窄,达Ⅲ~Ⅳ级。部分心肌纤维粗细不等,排列紊乱,有一处心肌纤维明显断裂、崩解、颗粒样变性及波浪样变,片、灶状心肌纤维嗜伊红增强,可见片、灶状心肌纤维化。分析后认为,死者桥脑内出血应为临终缺氧所致,非外伤性出血,死因应为冠心病猝死。

  2 讨论

  2.1 脑干损伤的原因 脑干损伤依据损伤发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脑干损伤指外力直接作用所引起的损伤,常表现为脑干的震荡、轴索断裂、出血、挫裂、甚至断裂;继发性脑干损伤多为脑疝挤压脑干所引起,一般表现为局部出血、坏死、软化。

  常见的原因有如下几种:(1)各种交通事故和猛烈旋转引起的损伤:交通事故中,颈部过伸展或过屈曲及司机下颌撞击在方向盘上,引起颈髓与延髓、延髓与脑桥或脑桥与中脑交界处损伤。(2)坠落撞击伤。(3)传递伤:高处坠落时,其他部位着地,猛烈的冲击力通过传递也可能作用于脑干,引起脑干移位,与小脑幕、大脑或颅底骨碰撞,脑干神经组织扭曲、变形,引起脑干损伤。打斗时拳击下颌或头部其他部位,力通过传递,也可引起脑干损伤。(4)直接打击头部:枕骨大孔区骨折或颅后窝骨折,直接损伤脑干。(5)脑室系统压力突然升高:头部受到快速钝性暴力作用时,由于脑室系统的脑脊液的动力学作用,冲击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底部周围灰质而致伤。

  2.2 脑干损伤的病理改变

  2.2.1 挫伤出血 挫伤出血灶多见于脑干的被盖部、大脑脚、小脑中脚等部位,点状出血多见于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底室管膜下附近或中央灰质,出血可从镜下小出血点到肉眼可见的大出血灶,多为散在多发,常伴有轻微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脑干发出的脑神经根部有时亦可见到挫伤出血,此种现象在动眼神经更多见到。撕裂伤常见于颈髓、延髓、脑桥及中脑的交界处。脑干挫伤出血多位于脑干表面并向深处波及,很少形成血肿。

  2.2.2 软化 由外伤性脑血栓形成引起,常来源于外伤性椎动脉血栓形成,引起椎-基底动脉或桥动脉的栓塞,致该供血区的缺血性梗死。脑桥中下部的基底部易形成梗死,脑桥基底部与被盖部也是好发部位。

  2.3 原发性脑干损伤 原发性脑干损伤多有明显的外伤史,发生在头部受外力作用后,纯性外伤性脑干出血少见。病理特点为在中脑、桥脑的边缘或被盖部及第四脑室的室管膜下局部挫伤出血、撕裂或断裂,大者肉眼即可见,小者在光镜下检见出血、撕裂、挫碎等和机体对损伤的反应等。原发性脑干损伤的组织学诊断要点主要有:(1)脑干挫伤出血;(2)脑干挫伤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肥大、局灶性水肿;(3)脑干颅神经损伤。

  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1)有明确的头面部外伤史;(2)死者平素身体健康,没有感染性出血性疾病、血液病史;排除某些中毒等易致出血的情况;(3)肉眼所见到的出血是在上述等部位,呈散在小灶性;(4)出血处或其附近间质成分的损伤性改变,不伴有间质成分改变的围管性或小点状出血,若见到有成堆互相粘着的红细胞,特别是在边缘部时,需要注意排除解剖、制片过程中造成的人工假象;(5)轴突损伤比神经细胞损伤广泛、严重而且快,损伤出血的地方可伴有轴索损伤,没有出血的部位一样存在轴索损伤,比出血等改变更有意义;(6)脑干浅表性挫伤、脑干各部连接处出血、脑干内挫伤、颅神经根部挫伤、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可作为脑干受力致损伤的诊断依据,特别是挫伤和动眼神经及面、位听神经根部损伤。另外,脑水肿如果出现在损伤处,且血管周围的絮状浆液漏出明显,对脑干损伤的法医学鉴定也具有意义;星形胶质细胞肿胀、胞浆嗜酸红染、核偏位的反应性改变在5~30min内即可出现。

  2.4 继发性脑干损伤 颅脑外伤后,颅内血肿、脑挫伤、脑梗死及脑水肿等引起占位性病变和颅内压增高,通过两条途径致脑干损伤:(1)幕上压力的急剧增高引起脑干的侧向压迫或向下移位,使来自基底动脉供应脑干的穿通动脉遭受斜向牵引,发生脑干的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发生脑干缺血;(2)导致海马回疝,压迫中脑,久之则使桥脑的静脉血液受阻,血管壁坏死,进而出血。此种脑干出血在颅脑损伤中经常遇见,其出血部位多在脑干的中线部位,如中脑导水管及桥脑上第四脑室腹侧中线上,出血范围较广泛,可形成血肿,并可蔓延到脑桥和延髓,甚至破溃入第四脑室内。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脑干损伤没有本质的差别,惟一不同是这些症状和体征出现的时间较晚,一般在头部受伤后数小时或1~2天以后。但在脑干损伤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多先有颅内压增高和(或)脑疝的症状和体征。

  

作者: 曹 喆1,郭中云1,王基峰2, 黎宇飞3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