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2期药物临床

中药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为探讨中药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将58例中晚期肺癌病人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实验组28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为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介入治疗,而对照组则为直接注入化疗药物。结果中药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比单纯用化疗药物介入治疗更能改善病人......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为探讨中药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将58例中晚期肺癌病人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实验组28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为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介入治疗,而对照组则为直接注入化疗药物。结果 中药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比单纯用化疗药物介入治疗更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有效率高,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保护骨髓的功能,副作用小。结论 本研究表明:中药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优于单纯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

关键词 康莱特 化疗药物 介入治疗 肺癌

肺癌被认为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所以对肺癌的治疗已成为肿瘤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肺癌已成为综合治疗肺癌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从治疗中晚期肺癌为出发点,在应用中药康莱特与化疗药物联合行BAI方面作更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病例为本院1999年10月~2001年1月期间58例肺癌病人。按国际抗癌联盟的TNM分期以及修改、补充标准,选择Ⅲa、Ⅲb、Ⅳ期肺癌病人,凡经X线或CT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有可测量病状,并符合下列条例者可纳入实验病例:(1)细胞学和(或)病理学证实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的Ⅲa、Ⅲb、Ⅳ期病人(病灶缩小可行手术者除外);(3)健康状况分级Kanofsky评分≥50分,年龄≤75岁,预计生存期超过2个月以上者;(4)未经治疗或放化疗无效且距放化疗结束时间≥2个月者。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实验组28例,对照组30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方面 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利用我院北京万东800mA大型数字化X线机,采用Seldinger’s技术,选择直径5F的Cobra导管,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寻找支气管动脉开口,注入造影剂,证实进入支气管动脉无误后进行药物灌注。(1)实验组:将康莱特(KLT)注射液100ml,缓慢推入后用MVP方案:MMC8~10mg+VSD4~6mg+DDP100mg(配合水化);EP方案:Vp16200mg+DDP100mg稀释后注入。21~28天重复治疗,二次治疗灌注为1疗程,疗程结束3~4周判定疗效。动脉注药后注入明胶海绵进行栓塞。(2)对照组:直接注入上述化疗药物,不用康莱特。疗程与判定疗效时间同上。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X线、CT治疗前后变化,按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效(NR),进展(PP),有效率(CR+PR)%。实验表明,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行BAI,患者病灶缩小明显,临床有效率高,CR+PR为53.6%(15/28),对照组有效率CR+PR则为33.3%(10/3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略

2.2 生活质量状况 按KS评分标准记分,治疗前后每月评分一次,凡治疗后比治疗前增加20分者为显著改善,增加10分者为改善,无变化者为稳定,减少10分者为减退,二组对比如表2所示。表明: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行BAI, 更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其比率为78.5%(22/28),而单纯灌注化疗药物组生活质量改善者为23.5%(7/3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2 两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略

2.3 骨髓抑制副作用 毒性反应分类标准根据WHO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进行分级,两组病人白细胞改变情况如表3所示,康莱特具有保护骨髓,减少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的作用,实验组病人出现Ⅱ度~Ⅲ度骨髓抑制者为28.6%(8/28),而对照组则多数出现Ⅱ度~Ⅲ度 骨髓抑制60.0%(18/3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3 二组病人的细胞改变情况 略

3 讨论

介入治疗有其区域性优势,特别是半衰期短,全身消除率高的药物在这方面优势大,可使肿瘤区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全身不良反应减轻。康莱特的吸收半衰期为0.135h,可充分利用局部给药的这一优势。介入治疗还具有药代动力学优势,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肿瘤的杀伤作用与其药物浓度成正比,药物浓度增加1倍,杀伤作用增加10~20倍。动脉给药使肿瘤区的药物浓度高出静脉给药的数十倍,称之为首过效应。经心脏血液循环再次来到肿瘤组织局部,形成重复打击,即双重杀伤作用。介入治疗可利用肿瘤局部解剖学特点,肺部的肿瘤是双重动脉供血,绝大多数特别是靠近肺门区的病灶血液供应来自于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通过肿瘤动脉自供血系统对其局部注药,可延长抗肿瘤药物和肿瘤细胞的接触时间,达到其生物学效应。动脉灌注后,电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出现空泡,肿胀,细胞器完全溶解。

康莱特注射液(KLT)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中国传统中药薏苡仁中提取分离的一种抗癌活性化合物 [1] ,其中“薏苡酯”的有效活性结构是2,3-丁二酯与二分子不饱合脂肪酸经天然乳化剂高压乳化后制成的可供动静脉使用的注射针剂。KLT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的作用,阻滞细胞周期 中G 2 +M时相的肿瘤细胞,减少进入G 0 、G 1 时相的细胞,导致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引起肿瘤细胞原浆变性,核分裂停止于中期,且通过影响肿瘤细胞的相关基因转运,导致肿瘤细胞凋亡。还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提高T细胞,NK细胞,LAK细胞的活性。KLT可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DR),具化疗增敏作用。MDR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产生机制是肿瘤细胞表面的P-糖蛋白(P-gp)的高表达有关。KLT可抑制P-gp,恢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通过观察,我们认为康莱特联合化疗药物行BAI,治疗中晚期肺癌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有较高的近期有效率和较低的毒副反应。本研究实验组有效率为53.1%,基本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由于本组病例少,选择病例多为靠近肺门区域的肿瘤,故二组病人CR+PR高于全身化疗。近期有报道提出肺动脉参与肺癌组织供血,特别是肿瘤的周边,可能影响本组有效率的观察,是否进行双动脉灌注栓塞,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大鹏.康莱特抗肿瘤的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76. 

作者单位: 1 116021 辽宁省大连市胸科肿瘤研究所

                2 辽宁省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肿瘤科

作者: 袁平 由相敏 孙成荣等 2005-7-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