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2期病例报告

骶尾部潜毛囊肿1例

来源:INTERNET
摘要:患者,男,22岁,因反复骶尾部皮肤红肿、溢液、伴窦道不愈3+年入院。查体:骶尾部约3cm×2cm皮肤局部红肿,轻度压痛,可见约0。2cm×0。2cm瘘口,按压可有淡黄褐色脓性样液体溢出,无臭味。...

点击显示 收起

    患者,男,22岁,因反复骶尾部皮肤红肿、溢液、伴窦道不愈3 + 年入院。查体:骶尾部约3cm×2cm皮肤局部红肿,轻度压痛,可见约0.2cm×0.2cm瘘口,按压可有淡黄褐色脓性样液体溢出,无臭味。肛门指诊未见异常。骶尾部X线片检查未见骨质破坏。术前准备充分后,经瘘管注入美兰液定位,在局麻下行病变局部切除术。术中见病变组织被美兰染色成约3cm×2cm囊肿样物,内有较多毛发及脓性液,囊壁组织质偏硬,为炎性肉芽组织,完整切除囊肿及窦道,未见有肛瘘及骨质侵犯表现。术后最终诊断为骶尾部潜毛囊肿。

讨论:据文献报道,骶尾部囊肿因所在部位不同,可称为肛门后囊肿、尾部囊肿、骶骨囊肿及潜毛囊肿。潜毛囊肿常因继发感染而常有一窦道,浅部窦内有表皮毛囊和皮脂腺等。深部为肉芽组织。窦道通向一脓肿,内充满脓液和毛发及脱落的上皮细胞、坏死碎屑等。局部有红肿压痛等炎症体征。其病变发生是因为先天性外胚层的缺陷,皮肤始基组织埋于皮下组织中,发育的毛囊引起异物反应性肉芽肿、炎症和窦道形成 [1] 。畸胎瘤是由两个或三个胚层的真性肿瘤,偶尔也可以是一个胚层的组织成分占优势。最常见于卵巢,也可发生于睾丸、腹膜后、骶尾部、纵隔等处。大体标本上可分为囊性和实性两种。囊性者多为良性,瘤组织中由外胚层衍化的组织较多,可见有毛发、牙齿、骨骼和皮脂样物。实性者多为恶性,切面呈灰白或黄白、红褐色,镜下可见由三个胚层衍化来的结构。根据其分化是否成熟有良恶性之分 [2] 。本例术前诊断不确定,曾考虑为肛瘘?骶尾部囊肿?畸胎瘤?术后一度误诊为畸胎瘤。最后在病理切片上只见有炎性肉芽组织,再结合术中大体标本所见,才确诊为骶尾部潜毛囊肿。本病较少见,我院20余年来仅发现此1例。治疗上应予手术切除,但要切除全部囊肿和窦道,否则易复发 [3]

参考文献

1 陈忠年.妇产科病理学(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7.

2 千高峰.病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15-116.

3 黎介寿.手术学全集.普通外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56-557.

作者单位:621700四川省江油九三医院

作者: 柏宇 杨文斌 马奎元 2005-7-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