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6期论著

10例输液反应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输液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对反应残留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和相关不溶性微粒的检查,判定输液反应的原因。结果8例为非热原反应,且其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结论多数输液反应为非热原反应。...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输液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对反应残留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和相关不溶性微粒的检查,判定输液反应的原因。结果 8例为非热原反应,且其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结论 多数输液反应为非热原反应;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是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

  Ouyang Yanhong,Li Baoshan
    
  The Fifth Hospital of Datong,Shanxi,0370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asons of transfusion reaction and the methods of precaution.Methods To determinate the reasons of transfusion reaction by detection bacterium endotoxin in the remains mixed injections and their relational particulate matters.Results Eight aren’t pyrogen reactions,meanwhile their particulate matters are increased obviously.Conclusion Most of transfusion reactions aren’t pyrogen reaction;The major reason of transˉfusion reaction is the increase of particulate matters.

         Key words transfusion reaction pyrogen particulate matter  

  在现代药物治疗中,静脉滴注是一种极为普遍且极其常用的方法。但在滴注过程中,不时发生反应,伴随有病人体温升高,有时还会出现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等现象。多数情况下医护人员认为是热原引起的输液反应。我们通过连续几年的检测分析发现,在众多的输液反应中,大多是由于不溶性微粒超标引起的反应。我们从中选出10例,就具体实验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

  1 材料和仪器

    每次输液反应残留于输液瓶中的液体与其所带输液器;与输液反应同批号的未使用的空白液体和空白输液器;ZWF-4D型注射液微粒测定仪(天津空军总医院);EDS-98细菌内毒素测定仪(北京金山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鲎试剂(湛江安度斯,0205232,0.03EU/ml,1.25ml/支);内毒素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2000-9);鲎试剂溶解水(天津一瑞化学品厂)。

  2 方法

    2.1 标准曲线的制备 用鲎试剂溶解水将内毒素标准品进行10倍稀释,使最终内毒素浓度分别为50、5、0.5、0.05、0.005EU/ml稀释系列,各取0.1ml分别加到预先加有0.1mlTAL试剂反应管内,混合均匀,插入内毒素测定仪进行检测,其中每一浓度平行两管,得回归方程:lg=2.97152-0.28786lgc,|r|=0.99027>0.980,故标准曲线成立。

    2.2 细菌内毒素的检查 将反应后残留于输液瓶中的液体从残留输液器流出,用动态浊度法进行细菌内毒素的检查 [1]  ,同时做其阳性对照(阳性对照液的内毒素浓度为0.5EU/ml,为标准曲线的中间浓度)。每个浓度做3支平行管,阴性2支平行管,测其回收率,阳性对照管的回收率在50%~200%范围内,且其原液为阴性者判定为合格,即定为非热原引起的输液反应。结果见表1。

 表1 反应液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略)
   
 2.3 不溶性微粒的检查(25μm和10μm) 将上述定为非热原反应的残留液进行不溶性微粒的检查,具体方法如下:(1)测定从残留输液器中流出的反应液的微粒。(2)测定未加其它药物的空白液体的微粒。(3)测定反应液经同批号未使用的空白输液器过滤后的微粒。(4)测定未使用的空白液体经反应用残留输液器过滤后的微粒。结果见表2。

  3 结果与讨论

    3.1 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10例反应中有8例为非热原引起的输液反应,且其残留液的不溶性微粒都超过标准(10μm≥20μm,25μm≥2μm)。经空白输液器过滤后,微粒数都明显减少,而空白液体经反应用输液器过滤后,微粒数均不同程度的增加。

 表2 反应液不溶性微粒检查结果(略)
    
 注:反应液1:氯化钠注射液250ml、消栓灵1.12U;反应液2:氯化钠注射液250ml、克敌3.0g;反应液3: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维宁佳0.2g;反应液4: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美络宁40mg、Vc2.0g、V  B6  0.2g、10%氯化钾7ml、胃复安10mg;反应液5: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哌拉西林钠5.0g;反应液6: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脑神经生长因子10ml;反应液7: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毕奥星10ml;反应液8:氯化钠注射液250ml、多巴酚丁胺60ml、胰岛素3U;反应液9: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血栓通0.2ml;反应液10: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左氧氟沙星0.2g;

 3.2 实验结果提示我们,在非热原输液反应中,微粒数的超标是引起反应的原凶 [2]  ,而输液过程中所用的输液器,由于较长时间的使用使其滤器的过滤作用大大减弱或丧失,甚至成为一个增加微粒的污染源,所以,我们应尽量缩短输注的时间。

    3.3 我们通过对输液器滤器的过滤性能考察发现,一般8h后它的过滤性能就丧失了。所以我们认为通常连续使用同一个输液器的时间以不超过6h为宜。

    3.4 从实验中我们还发现,输液反应微粒数增加较多的液体多是一些生物制品、中药制剂、无菌粉末制剂,或是多种药物混合输注的液体,所以我们建议:一是增加前3种制剂的微粒控制,二是尽量减少多种制剂的混合使用;混合时也应注意各药的pH值,加入药物的前后顺序,待一种药物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另一种药物,避免产生微粒倍增现象 [3]  ,而使药效降低,反应机率增加。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附录204.

 2 奚念朱.药剂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2.

 3 汤韧.注射剂配伍后不同粒径不溶性微粒的倍增现象.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1):663.
    

  作者单位:037006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

作者: 欧阳雁红 李宝山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