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6期临床医学

拜唐苹干预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初步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为了证实严格生活重塑和药物干预对于已经进展至糖尿病期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单一拜唐苹干预治疗对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的发展及中止逆转的可能影响,我们采用了单一服用拜唐苹药物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观察到在停服拜唐苹后1~2年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1一般资料自2000年6月至今,......

点击显示 收起

   为了证实严格生活重塑和药物干预对于已经进展至糖尿病期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单一拜唐苹干预治疗对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的发展及中止逆转的可能影响,我们采用了单一服用拜唐苹药物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并观察到在停服拜唐苹后1~2年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6月至今,在我院糖尿病专科门诊就诊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入选标准:(1)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型,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2)年龄25~45岁,性别不限,无明显糖尿病典型症状。(3)从未接受过任何降糖药物的治疗。(4)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生化检查排除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5)心电图、肝胆脾B超及胸部X线摄片未见异常。(6)眼科会诊无增殖型视网膜病变。
  
  1.2 方法 本观察为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全部患者在本院糖尿病专科门诊治疗观察,对确诊患者予以饮食及运动疗法,为期4~12周。每4周复查1次,无明显改善者,进入治疗观察阶段。初始剂量50mg,每日3次,最大剂量200mg,每日3次。维持剂量高度个体化。每月监测1次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3项指标。达标后给予维持剂量3~6个月停药观察,保持原有生活模式,观察上述指标仍然每月1次。
   
  1.3 统计学处理 观察结果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50例入选患者中,10例按要求完成治疗及随访。依从率为20%,表明患者对此类降糖药物了解和接受程度欠佳。
   
  2.2 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都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呈缓和平稳下降趋势,无明显波动及低血糖反应,并且治疗达标时间相对较长,约3~6个月。因观察例数有限,统计学检验意义不大。临床资料见表1。
   
  2.3 大部分患者维持量较低,个别患者可耐受较大剂量。其中2例因腹胀腹痛难以忍受,停止服用拜唐苹,改服其他降糖药物。临床资料见表2。

  表1 治疗前后空腹血糖(mmol/L)餐后2h血糖(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 (X±s)(略)
    
  表2 治疗达标后维持剂量情况 (mg)(略)
   
    2.4 达标后半年内7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提示比较平稳,基本在达标范围之内。临床资料见表3。

  表3 停药后半年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X±s)(略)
     
  3 讨论

  在本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有7例患者经服用单一拜唐苹药物干预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疗良好标准,并且在达标后通过固定生活模式而不服用任何降糖药物,也可使血糖紊乱在以后较长时间内得到纠正和平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保持在令人满意的水平。治疗过程中,由于入选患者年龄介于25~45岁,整体体质尚可,对拜唐苹有较佳的耐受性,仅有2例患者因不能耐受腹胀腹痛而停服药物,尚未发现皮疹、黄疸、肠梗阻等严重不良反应。拜唐苹是一种生物合成的假性四糖,对人体小肠壁细胞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延缓了肠道内多糖、寡糖或双糖的降解,使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的降解与吸收入血速度变缓,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并使平均血糖值下降。实质上,与早期糖尿病患者或IGT或IFG进食低碳水 化合物的饮食疗法途径为“异曲同工”之效。然而患者在服用拜唐苹药物治疗后,使血糖正常化,并也能够维持较长一段时期的正常糖代谢,其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β细胞功能紊乱状态,改善第一时相胰岛素的分泌是否也有帮助,值得临床关注。
   
  最近的资料表明,早期胰岛素分泌缺失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由NGT进展至IGT或IFG或糖尿病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早期胰岛素分泌水平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脂毒性”与“糖毒性”等后天获得性因素多为环境和代谢所致,针对改善“早期胰岛素分泌”的研究正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并且“糖毒性”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起始时的可逆性 [1]  。近期有报道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CSⅡ)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2]  ,并可使患者在以后较长时间内不用降糖药物的情况下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为临床上“糖尿病的发展不可中止及逆转”的概念画上了一个引号 [3]  ,实际上通过这种静脉用胰岛素的替代疗法改善“早期胰岛素分泌缺失或受损”,正重塑着我们对于胰岛素作为达到血糖控制标准而宜于早期应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的新认识。然而在基层,有条件实施CSⅡ治疗者目前毕竟有限,口服速效胰岛素还是有所期待,而口服拜唐苹是否可通过降低“糖毒性”,一定程度上在糖尿病早期改善和帮助胰岛β细胞早期胰岛素分泌相的自我修复,从而一定程度上延缓、中止甚或逆转糖尿病的发展,亦不失为一种经济而方便的治疗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毕艳,朱大龙.2型糖尿病病人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的研究进展.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63-64.
   
  2 翁建平,李延兵,许雯,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0-15.
   
  3 祝方,纪立农,韩学,等.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临床试验.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5-9.  

  作者单位:519085广东省珠海市第168医院

作者: 邓诗梅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