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6期临床医学

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504例急救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所致创伤较为常见,约占20%[1],其病人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器官生理功能紊乱严重,能否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救治事关伤员的存亡。现将我院急诊科1998年12月~2003年12月就治的504例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病人报告如下。严重颅脑外伤合并其他部位伤68例,胸腹复合伤38例,脊柱骨折伴......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事故所致创伤较为常见,约占20% [1]  ,其病人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
,器官生理功能紊乱严重,能否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救治事关伤员的存亡。现将我院急诊科1998年12月~2003年12月就治的504例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病人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4例中,男356例,女148例,年龄5~70岁,平均30.8岁,18~55岁430例,占85.31%。严重颅脑外伤合并其他部位伤68例,胸腹复合伤38例,脊柱骨折伴血气胸或腹内脏器闭合性损伤78例,四肢多发伤开放性骨折伴血管神经损伤或肢体断离116例,四肢骨折伴大面积皮肤撕脱伤66例,骨盆骨折伴尿道、膀胱、直肠损伤腹膜后血肿64例,脊髓损伤伴四肢骨折40例,其他34例。

  1.2 抢救方法 在紧急处理威胁病人生命的创伤并发症的同时,早期、快速、足量补充血容量,合理安全运送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清除呼吸道异物,吸出呕吐物和血块,处理舌后坠,必要时气管内插管,处理张力性气胸和连枷胸,活动性大出血必须立即制止,有骨折必须给予妥善固定。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休克病人立即在30~40min内快速输入平衡盐液1000~2000ml,而后输入浓缩红细胞400~800ml。如果扩容后循环仍不稳定,则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resuscitation) [2]  ,一经明确出血部位,即使伤员处于失血状态,也立即急诊手术止血。

  2 结果
    
  笔者采用Baker等 [3]  提出的ISS评分评估504例患者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16~59分,平均29.58分。患者从受伤到开始救治时间15min~21h,平均4.6h。紧急手术424例,感染76例,死亡44例。住院时间14~117天,平均36天。504例患者创伤评分及救治情况见表1。
   
  表1 504例多发伤患者ISS评分及救治情况 (例)(略)

  3 讨论
   
  3.1 加强院前急救 交通事故已成为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第一公害” [4]  ,积极加强交通事故的院前急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国外学者把创伤发生得到相应的有效救治的时间称为临床反应时间(Esponse time),并指出1h是创伤休克抢救的黄金时间 [5]  。院前急救这段时间的救治,为院内进行治疗奠定了基础,可减少伤员的伤残、病死率。本组病死率仅8.73%。
   
  3.2 迅速正确的伤情判断 对多发伤要重点检查、全面分析,对各部位的创伤及其严重性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应妥善地安排好各部位的处理,务必使对伤员生命威胁最大的创伤能确实获得优先处理。对颅脑损伤应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抢救胸腹联合伤时,应先行胸腔闭式引流,以改善呼吸循环紊乱后再行剖腹探查较安全。

    3.3 多发伤合并休克的急救 严重多发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主张用平衡盐液和浓缩红细胞进行液体复苏 [6]  。对于有非控制性活动出血的患者,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可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通过控制输液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相对低水平的范围内以保障重要脏器的灌注压 [7]  ,同时积极手术准备。
   
  3.4 早期抗感染 导致感染的主要途径有开放性伤口细菌直接侵入和肠道细菌移位。早期进行开放性伤口的彻底清创是预防感染的最有效的方法,对现场救治中使用的不洁物品包扎伤口,急诊医生首先要去除不洁包扎物,钳夹或结扎活动性出血,进行细菌培养,用碘伏纱布及灭菌敷料包扎伤口。创伤后肠道血流量明显减少,肠粘膜缺血,其屏障及免疫功能遭到破坏,引起细菌移位。而尽快纠正休克,应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并本着早期短时应用抗生素的原则,术后尽早开始肠道内营养,对抑制肠菌移位,预防及控制肠源性感染及菌群失调具有重要意义。

  3.5 早期手术 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紧急手术往往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措施。本组504例,紧急手术424例,占84.0%。应当指出的是,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体征常不稳定,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打击,因此,急诊手术应以关闭伤口、控制活动性出血为主要目的,若生命体征不平稳,脏器及组织的修复手术延期实施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现代创伤学研究的某些进展.中华创伤杂志,1995,(5):262.
   
  2 Dries DJ.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Shoch,1996,6:311-316.
   
  3 Baker SP,O’Neill B,Baker C,et al.Injury severity score:a method for describing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 and evaluating emergency care.J Trauma,1974,14:187-196.
   
  4 王正国.加强交通事故的研究.创伤杂志,1990,(6):1.
   
  5 章亚东,侯树勋,盛志勇,等.交通事故伤致死性并发症相关因素及防治.中华外科杂志,1998,36(3):172.
   
  6 Lucas C E ledgewood AM,Saxe JM,et al.Resuscitation fromhemorrhagˉic shock.In:Ivatury RR,eds.Penetrating trauma.New York:Williams Wilkins,1996,183-194.
   
  7 Matlox K L,Hirshberg A,Wall M.Alternate opproches to resuscitation.In:Ivatury RR,eds.Penetrating trauma.New York:Williams Wilkins,1996,195-206.

  作者单位:330002江西南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4医院急诊科

作者: 黄强 陈自力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