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7期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愈播散型红斑狼疮2例报告

来源:INTERNET
摘要:播散型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理复杂,是比较难治的一种慢性皮肤病。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愈2例现报告如下。(1)例1:患者,女,34岁,农民,自述1995年春季颧部起小片红斑,秋季面部红斑发展扩散,双耳轮、头皮,手及足部相继发疹,低热不断、四肢关节疼痛,皮损日晒火烤时加重,先后于......

点击显示 收起

   播散型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理复杂,是比较难治的一种慢性皮肤病。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愈2例现报告如下。

   (1)例1:患者,女,34岁,农民,自述1995年春季颧部起小片红斑,秋季面部红斑发展扩散,双耳轮、头皮,手及足部相继发疹,低热不断、四肢关节疼痛,皮损日晒火烤时加重,先后于1996年和1997年秋季到青医附属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诊治,两院均诊断为播散型红斑狼疮。用西药治疗好转出院。协和医院病历记录,相关资料如下:实验室检查:Hb7g/L、RBC350万/mm 3 、WBC3800/mm 3 、分类正常,PC12.5万,ESR88mm/h;ANA滴度1:320,玫瑰花环试验0.45;IgG24g/L、IgA6.28g/L、IgM0.64g/L、C 3 1.79g/L,CA50128KU/L;尿蛋白(++)。心电图:窦速。胸片正常。组织病理:(手背皮损)表皮角化萎缩,毛囊角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乳头水肿,真皮中上部血管及附件周围有多数单核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真皮交界处见IgG、C 3 沉积,并查到LE细胞。1998年田间劳动强度大,家庭负担重,患者又出现低热、关节痛,红斑加重,疲乏无力现象,于10月6日来站就诊。

   查体:患者中年女性,发育正常,营养一般,头发稀疏,面部轻度浮肿,体温37.5℃,脉搏90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05/75mmHg,腹部平坦柔软,肝脾不大,口唇干裂,舌燥有疮。皮肤科所见:患者两颧部、鼻及耳轮有对称性融合成片红斑,呈蝶翼状分布,上覆粘着性鳞屑,颈、胸部皮肤有散在大小不等的片状红斑,以四肢远端为著,双手及足内侧皮损融合成片状、稍凸出皮面、压不褪色,手指皮肤紫红色,发凉、雷诺氏征。两足背小腿有紫红色斑点,压不褪色。实验室检查:血RT:Hb9g/L,RBC335万/mm 3 ,WBC3700/mm 3 ,N72%,L28%,PC13万/mm 3 ,ESR78mm/h。尿蛋白(+),心电图、窦性心律,疑有心肌损害(因协和医院检查数据存留,其他项目未再查)。诊断:播散型红斑狼疮。病人住家庭病房治疗。

   治疗:静滴10%GNS500ml加VitC3.0,肌苷0.8g,黄芪50ml静滴2周,肌注胸腺肽20mg/日,20天为一疗程,停一周,再肌注20天,连用3个疗程。口服氯喹0.25g/日,连服20天,强的松60mg/日,病程稳定后每周减量5mg。复合维生素B片,肌苷片、奈普生常规服用。外用复方蛇脂软膏,VB 6 软膏,新肤松霜涂搽暴露部位。经10天的治疗,病情虽有好转,但红斑仍有扩散现象,故于10月18日加服中药治疗。中医初诊:红斑泛发、唇干、目赤、图状舌、口腔粘膜溃疡、心烦易躁、饮食无味,脉弦数,此属阴毒发斑,火毒内困,应泻火解毒,行滞化斑法,方法:黄连解毒汤加蒲公英、金银花、甘草连服6剂、热退烦解,目赤亦褪,舌苔变薄,胃开思纳,惟口渴未解,这主要是斑毒之留,余毒未尽,用上方减量加花粉、葛根、继续服以剪其余势,又服3剂后,躯干及近心端红斑隐褪,体痛消失。近日又增入寝汗出,并伴有心悸、耳鸣现象,考虑到毒邪已祛,真阴不足,久病伤肾、必须滋阴补肾,方剂如下,当归15g,茯苓12g,生地15g,赤芍15g,知母15g,鳖甲20g,龟板胶20g,山萸肉15g,泽泻15g,煅牡蛎20g,甘草7g水煎服。通过上药3周治疗,不但盗汗,自汗止、心悸、耳鸣、乏力均愈,而且面部及四肢暗红色斑块也基本消失。

   为了继续巩固疗效,促进白细胞的生长活力和血小板的恢复,改用六味地黄丸,配以阿胶补浆同服继续治疗2个月,皮肤损害已全部消退,面部留有数块脱色斑。精神振作、眠食均佳、复查血液,红斑狼疮细胞消失,病已基本痊愈,除用强的松5mg,复合维生素B3片,Bid,再巩固半年,其他药物均停用。经过1年半随访观察未见复发,患者现已能参加正常的农业劳动,日晒火烤时皮肤无明显变化。(2)例2:患者,女,16岁,于2001年8月份开始发现两颊及双手足背面起紫红色斑点、痒、痛喜搔抓,红斑逐渐蔓延至颈部、胸部。在当地医院按皮肤过敏治疗1个月痊愈。2002年3月份,自感冒后,原来的皮疹又重新出现,而且低热不退、全身关节疼痛,腰痛尤甚。经过治疗效果不佳,近十余天精神异常,躁动不宁、不思饮食。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智力发育良好,于2002年5月2日来我院站就诊。


   体格检查:体温37.8℃,脉搏10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00/70mmHg,心律齐,无杂音,两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精神烦躁,神智清楚,面部轻度浮肿。皮肤科所见:患者面部及耳轮处有对称性片状红斑,上覆鳞屑,边缘清楚,呈蝶状分布,颈胸四肢有散在大小不等的片状红斑,损害压不褪色,对称分布。实验室检查:血RT:Hb9g/L、RBC334万/mm 3 、WBC4600/mm 3 、N68%、L32%、ESR70mm/h。血液中查到LE细胞。血浆总蛋白8.4g/L,白蛋白4.9g/L,球蛋白3.5g/L。组织病理:表皮角化不全、棘细胞层萎缩、毛囊、汗管处角化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及淋巴扩张、乳头水肿。皮肤附件周围有片状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播散型红斑狼疮。辨证治疗方法基本同例1。现已治愈,经随访观察1年未见复发。(3)体会:播散型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治疗上主要根据已知的发病机理针对临床表现进行治疗,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收效快易复发,常久易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免疫功能失调,免疫机制发生紊乱,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治标不治本。我们根据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例患者以往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多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病情好转后不久即复发,形成久病伤肾,肾阴亏损热毒内潜久之出现发热、关节疼痛、脱发、口腔粘膜溃疡及疲乏无力等全身症状。西药仅用激素、氯喹等药物长期治疗,其毒副作用使病人难以忍受,为了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白细胞活力及吞噬能力,除给予阿胶补浆口服,还大剂量(20mg)应用胸腺肽以增强细胞调节与免疫。中医主要用滋阴补肾,养阴清热、降温排毒的中草药,如:生地、赤芍均有清热、凉血养阴作用,后者还能破血通经,治疗血行受阻而引起的关节疼痛,知母、鳖甲、龟板胶起滋阴、补肾,并治疗阴虚火旺,发热之症,萸肉补肾而摄精气,泽泻、泄肾中火邪,牡蛎、鳖甲有治自汗盗汗功能,上述诸药组成 方剂具有通经补血,除湿滋阴补肾之功效,经通则不痛,肾阴得补,肾气充盈,而诸症自消。中西医结合治疗播散型红斑狼疮,突破了西医采用激素长期治疗的传统方法,它既能治本,又能治标,达到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从而使机体得到充分恢复,该法疗效肯定,是治疗红斑狼疮值得探讨的医治方案。

   作者单位:276700山东省临沭县皮肤病防治站

作者: 王 云 禚相同 2005-8-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