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7期经验交流

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8例报告

来源:INTERNET
摘要:为明确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肝脓肿治疗中的效果,笔者对8例细菌性肝脓肿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及抗生素治疗,结果8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因此,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是安全、可靠、简便、有明显疗效的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8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男6例,女2例,年龄在25~62岁,平均48岁。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

点击显示 收起

   为明确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肝脓肿治疗中的效果,笔者对8例细菌性肝脓肿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及抗生素治疗,结果8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因此,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是安全、可靠、简便、有明显疗效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男6例,女2例,年龄在25~62岁,平均48岁。8例患者均有畏寒、发热、右上腹疼痛、肝区压痛、叩击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13.9~22.4×10 9 /L,中性为0.82%~0.91%。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B超表现为低回声或囊实性占位,结果不规整、界限较清。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在2~28Hu,其中有气体是有决定性的诊断意义的。界限较清,增强后边缘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中心坏死液化囊性改变无强化、脓肿最大直径为18.0cm,最小直径为4.3cm,其中2例为多房性、右叶为7例、左右叶均有1例。
   
  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据CT扫描选择最佳穿刺层面及最佳径路。在皮肤相应位置进针点标记并CT扫描确认。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2~4ml,自进针点皮肤按所选择的径路浸润麻醉至肝包膜,切开皮肤约0.3cm,用8F猪尾形引流套管针,经皮肤切口按所定部位穿刺,刺入脓腔之前CT扫描确认进针准确性,之后刺入脓腔,拔管针芯,接20ml注射器回抽脓液,如有脓液送检,插入针芯,边进套管边拔套针,使引流管头段全部留置在脓腔内,接引流袋,固定引流管。术后24h平卧休息,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引流管通畅情况,常规用抗生素治疗。如无特殊情况,术后第2天起每天1次用庆大霉素加生理盐水冲洗脓腔。

  2 结果
     
  8例患者均穿刺置管引流一次性成功,抽出脓液100~800ml,8例涂片均为大量脓细胞。本组病例从引流起第2天开始体温下降,全身中毒症状减轻,引流量逐渐减少,留 置引流5~20天。术后穿刺局部疼痛外均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本组8例全部临床治愈出院。随访半年内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细菌性肝脓肿是常见的肝脏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主要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有:①门静脉系所属的器官感染,最多见为化脓性阑尾炎及肠道感染,细菌以门静脉进入肝,引起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继而导致化脓性炎,最后脓肿形成。②多为胆石症或化脓性胆囊炎时细菌上行性感染肝内胆管系统所致。③由肝动脉带入肝脏所致。多见于细菌性心内膜炎,全身性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时血液循环中的细菌栓子进入肝动脉引起肝脓肿 [1]  。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急症,重症。传统的剖腹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达36% [2]  ,随着现代影像学的发展,其诊断有了明显的提高。结合临床CT诊断准确率为94% [3]  ,经皮肝穿刺引流并发症少,疗效好。因此,CT导引下经皮肝穿刺技术是安全,可靠的。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对脓腔>3.0cm者,选用适当的方式引流脓肿,冲洗脓腔,以达到治愈目的。本组8例患者术后,均无其它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并全部临床治愈出院,引流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脓液多少及临床症状的改善,待引流液变淡黄色血清样或脓腔<2.0cm或消失时可拔管,观察数日。本组8例均在CT直接导引下经皮肝穿刺留置引流,操作简便、引流管不易脱出,均一次置管成功。在掌握适应证后基本替代手术治疗,特别是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的首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
   
  2 黄午,朱其一.细菌性肝脓肿5例外科治疗临床探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219.
   
  3 李麟荪,贺能树.介入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7.

  作者单位:133001吉林省延边第二人民医院CT室

作者: 崔永哲 崔明花 2005-8-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