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8期论著

小儿高热惊厥预后的研究进展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高热惊厥(febraleconvulsion,FC)是儿童期各类惊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多数国家文献报道儿童期患病率为2~5%,我国调查为3。在小儿发作性疾病中,FC约占30%。有关FC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现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1FC复发及对预后的影响FC易于复发,多数作者认为,首次FC后,复发率为2......

点击显示 收起

  高热惊厥(febrale convulsion,FC)是儿童期各类惊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多数国家文献报道儿童期患病率为2~5%,我国调查为3.9%。在小儿发作性疾病中,FC约占30%。有关FC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现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1 FC复发及对预后的影响

  FC易于复发,多数作者认为,首次FC后,复发率为25~40%,其中一半会有1次以上多次复发。约9%~10%有3次或3次以上的复发,75%发生在首发后1年内,90%在2年内 [1]  。男女之间复发无显著差异。FC复发可能性随年龄而变化,首发年龄小,复发率高。首次FC在1岁以内者以后至少有50%出现1次复发,而在3岁以上首发者仅20%出现复发 [2]  。关于首次FC时体温与复发因素的关系,有研究认为,初发体温在40℃以上组中的复发率为0.5%,而在40℃以下者为76%。提出了首次FC时体温升高程度与复发率之间呈反比关系 [3]  。不同患儿复发机率差异很大,取决于复发“危险因素”(risk factors,RFs)。Knudsen(1985) [1]  提出的5项危险因素(按危险强度排序)是:(1)首次复发年龄≤15个月;(2)一级亲属中有癫痫患者;(3)一级亲属中有FC史;(4)日托儿;(5)首次复发呈复杂性表现(指局限性发作,超过15~20min的延长发作,以及24h内2次或2次以上的丛集式发作)。有以上1~2项者,在18个月内复发机率为25%~50%,3项者为75%~100%,而无任何危险因素者为<10%。Fukuyama [5]  等(1996年)则强调复发的危险因素是:(1)生后6个月以内发病;(2)双亲中一方有FC史,只要具有其中1项,复发机率在50%以上。这些研究结果虽各有差异,但均提示复发的可能性随初发年龄、初发体温而变化,并与FC类型及惊厥家族史密切相关。有关复发与远期预后的关系,存在不同意见,较多作者认为,FC复发次数越多,癫痫发生率越高,引起脑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6]  。提示对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一但发热即采取积极降温措施,间歇短程用药,对有多次低热复发或长程发作者必要时采取长期连续用药,避免多次复发造成脑损伤。

  2 FC与癫痫的关系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多数FC患儿远期预后良好,但FC确有更高的癫痫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在2%~30%之间。与随访时间长短有关。较多作者认为,单纯性FC转变为癫痫的发生率为2%~3%,复杂性转变为癫痫的发生率为6%~17%。显著高于一般人群0.3%~0.5%的癫痫患病。FC与癫痫均有遗传倾向。通过家系调查,FC患儿有惊厥性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无FC小儿。目前认为FC为多基因遗传,已发现一些FC的基因位点。单纯性FC基因位点可能是19p13.3;继发颞叶癫痫的基因位点可能是8q13~21。FC与癫痫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学特征。其中与颞叶癫痫关系较为密切。Neurology杂志评述 [7]  提出由遗传因素决定的隐匿性海马畸形是许多FC患儿继后发生海马硬化及顽固性颞叶癫痫的共同病因。国际抗癫痫联盟1985年曾将FC分类于特殊类型的癫痫之列。

  众多研究 [1]  表明FC转变为癫痫的主要危险因素是:(1)首次FC前已存在明显神经系统异常或发育落后;(2)复杂性FC;(3)一级亲属中有癫痫史。无上述危险因素者,7岁时癫痫发生机率为1%;具1项危险因素者(占总FC的34%)为2%;具2~3项危险因素者(占FC的6%)达10%。FC小儿若同时具备3个特征,可能转变为癫痫部分性发作,而具备癫痫家族史和FC多次发作者,常转变为全身性发作。有的作者认为,复杂性FC及间歇性脑电图异常是预示以后转变为癫痫的主要指标 [8]  。

  FC转变为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可表现为强直阵挛性发作、失神发作、复杂部分性复杂和部分运动性发作,其中大发作最常见。

    3 惊厥与脑损伤

  过去认为,主要是缺氧性脑损伤;而现在认为 [9]  ,FC时惊厥放电是造成惊厥性脑损伤的基本原因。电传布致离子通道开放,造成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一氧化氮释放,引起细胞生物学改变或凋亡。近几年的进展认为海马是惊厥性脑损伤的主要部位。也是惊厥持续状态的主要操作中心,持续惊厥主要是海马中的GABA抑制性受体功能不好,无法抑制已存在的惊厥状态。反复惊厥会引起海马的电损伤,所有额叶、枕叶放电,最后都要传到海马使海马受损伤。

    FC后发生脑损伤的临床指征是:(1)严重、频发的FC发作史;(2)FC停止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精神症状,如Todd麻痹、感觉障碍、视力障碍、失语等;(3)发作间期EEG异常;(4)FC后出现智力障碍或无热惊厥发作等。若存在上述危险因素及出现脑损伤的临床指征应高度警惕癫痫的发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正常体液中含量甚微,脑损伤时神经细胞崩解,血脑屏障破坏,该酶进入脑脊液和血液中致其含量增高。故其改变反映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程度 [10]  。将脑脊液及血清中NSE浓度作为脑损伤的生化指标已见于大量国内外文献中。

    4 FC与脑电图(EEG)

    FC在1周以内EEG对评估预后无价值,在此期间约 1/5~1/3EEG背景中见非特异性慢波增多,7~14天消失,故应在热退后7~14天做此检查。单纯性FC的EEG多为正常,复杂性FC的EEG可有慢波增多或痫样波。实验证明EEG痫样波可作为一种FC与遗传有关的客观证据。EEG不能作为预测FC是否复发或转变为癫痫的指标,但可作为临床评估监测其发展的手段。EEG应列为常规检查并动态观察 [9]  。

    5 FC与智力低下和行为障碍的关系

    Wolf等报道FC是智力低下的发生率为1%,复杂性FC可能增加智力低下的危险;FC持续状态能够引起脑损伤,从而伴发智力低下。Smith等研究发现FC复发的患儿智商(IQ)较低。FC前有神经缺陷或发育异常以及FC转变为癫痫者,其IQ也偏低 [12]  。但有的作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认为,FC与无FC组小儿在智力发育上差异无显著性 [8]  。近年来注意到FC与苯巴比妥之间的关系。有研究发现,苯巴比妥能够导致FC患儿的认知功能障碍,且不能预防FC复发。

    对FC能否引起行为障碍尚有争议。Uerity等对303例患儿从出生开始随访到5岁,没有发现行为障碍。但有的作者认为FC出现行为障碍 [11]  。Wallace报道,100例FC中有27例表现有行为障碍 [12]  。

    总之,FC患儿大多数预后良好,部分病例可转化为癫痫,遗留智力低下和行为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准确地预测FC患儿是否将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有待于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蒋莉,蔡方成.高热惊厥预后与防治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51.

    2 Hirtz DG.Pediatr Child North Am,1989,36(2):365.

    3 Offringa M,et al.Dev Med Child Neurol,1992,34(1):15.

    4 Knudsen FU.Febrile seizures-treatment and outcome.Brain&Develˉopment,1996,18(6):438.

    5 Fukuyama y,Seki T,Ohtsulka C,et al.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physiˉcians in the management of febrile seizure.Brain&Development,1996,18(6):479.

    6 Berg AT,Shinnar S.Unprovoked seizure in children with febrile seizure.Neurology,1996,47(8):562.

    7 Sloviter RS and pedleyTA.Subtle hippocampal malformation Importance in febrile seizure and development of epilepsy.Neurology,1998,50(4):846.

    8 Verity CM,et al.Br Med J,1985,290(6478):1311.

    9 蔡方成.小儿癫痫的诊断.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9):536.10 欧阳颍.惊厥儿童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与脑损伤关系的探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6):374.

    11 Nelson KB,Ellenberg JH.Pediatric,1978,61:720.12 Wallce SJ.J child Psychiatry,1984,25:15.

  (收稿日期:2004-04-21) (编辑海 天)


  作者单位:610087四川省成都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 谢晓丽 周义治 胡文广 吴 惧 钟佑泉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