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21期综述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近年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的多态性不仅与个体骨密度(BMD)和钙的代谢相关,而且与个体的运动倾向和运动能力存在关联。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并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依据。环境是运动员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双胞胎之间一生中认知能力非......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近年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的多态性不仅与个体骨密度(BMD)和钙的代谢相关,而且与个体的运动倾向和运动能力存在关联。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并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依据。 

  环境是运动员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优质的食品、科学的训练和先进的器械。如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双胞胎之间一生中认知能力非常接近,而运动水平则无关联,提示环境因素比遗传因素对决定个体的运动倾向更为重要。环境因素和机体的活动在一生中时刻发生变化,机体不断调整基因的表达,以使肌肉和骨骼适应速度运动或力量运动的需要。在外力作用下,骨小梁的方向逐渐与外力作用相一致,从而使得骨强度增加。
   
  另一方面,位于生命起始点的基因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基因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机体组织表型的不同,特别是对肌肉骨骼的影响则更是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因而,运动能力相关的基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基因来源于对优秀运动员的基因型的调查,至今尚未明确对人体运动能力有特异影响的基因。从理论上讲,机体的运动与机体的代谢率有关,因此根据与机体代谢率有关的基因或许可推测个体活动的倾向。按照这一假设,近年的研究提示,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或称激肽酶Ⅱ,kininaseⅡ)基因可能直接与人的运动能力有关 [1,2]  。ACE基因有DD、ID和Ⅱ三种基因型(Ⅰ为内含子的嵌入,insertion;D为内含子的缺如,deletion)。总体说来,在对单项体育运动中杰出运动员的研究中证实,I等位基因与D等位基因分别与运动耐力和运动力量相关 [1,2]  。

  另一方面,机体的发育和骨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机体的活动。因此,根据与骨骼和肌肉生长、发育有关的基因也可能推测个体活动的水平。与肌肉和骨骼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基因主要有性激素受体基因、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和胶原蛋白Ⅰ基因等 [3]  。本文主要介绍VDR基因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1 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多态性
   
  VDR基因位于12q13,由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组成。其3’末端存在多态现象。有多个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其中常见的是:BsmI、ApaI、TaqI和FokI4种,依次位于第8内含子、第9外显子和转录起始位点。一般用b、a、t、f表示存在这4种内切酶的多态性位点,用B、A、T、F表示缺乏这4种内切酶的多态性位点。VDR基因cDNA全长约4,605个碱基对,包括一段115bp非编码的前导序列,一段1,281bp的可读序列以及一段3,209bp的3’端非编码序列,在poly(A)尾巴上游25-27bp处有两段多聚腺苷酸信号AATAAA,根据其核苷酸序列和由此推断它所编码的氨基酸顺序来分析,它和其他类固醇激素(如雌激素、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受体基因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VDR基因是一个比较大的基因,其与疾病的关系机理目前还不清楚,就与骨组织的关系而言,可能是其通过影响其他激素受体的活性而间接影响骨代谢 [4]  。

  2 骨密度与骨强度的关系
   
  骨强度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的结构关系密切。按照目前的测量方法,骨密度是指测量部位的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除以扫描区域矢状面的面积(二维的测量方法),而骨骼的厚度无法校正,即测出的为面积骨密度(area BMD),而非骨的真实密度。所以测量出的骨密度受骨的真实密度和骨厚度的双重影响,但是在生长期,骨的材料特性也即骨的真实密度是没有变化的 [5]  ,因而测量出的骨密度更多的是受骨厚度即骨体积的影响。事实上,人一生中进行的锻炼似乎对骨体积、面积和直径影响较大,而对骨密度影响甚微。因而,骨密度作为反映骨强度的一个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运动对骨骼的影响。近年来提出的骨质量(bone quality)这一概念是反映骨强度的较全面而准确的指标。它主要指骨骼的结构、矿化、有机基质和损坏情况。若这一指标能得到广泛应用,必将对骨强度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3 VDR基因多态性与钙代谢
   
  VDR基因多态性通过调节1,25(OH) 2 D 3 活性和钙的动态平衡影响钙的代谢。1,25(OH) 2 D 3 的作用主要为:(1)促进肠道钙、磷吸收;(2)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3)对骨钙动员和骨盐沉积有作用,一方面促进钙、磷的吸收,增加血钙、血磷含量,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从而促进骨盐沉积和骨的形成。另一方面,当血钙浓度降低时,又能提高破骨细胞的活性,动员骨钙入血,使血钙浓度升高。
   
  1,25(OH) 2 D 3 的作用模式与其他类固醇激素相似,均需与细胞内的受体蛋白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许多研究已经表明VDR基因型对其有重要的影响。VDR与1,25(OH) 2 D 3 具有相当大的结合亲和力,同时与维生素D反应物(VDREs)结合。VDR必须有RXR蛋白质和其他涉及转录的蛋白质存在才能发挥作用。VDR-RXR二聚物激活1,25(OH) 2 D 3 配体的转录,形成VDR激素激活区域,促进VDR与RXR形成更强的二聚物,导致配体与VDREs更紧密地结合。同时,受体与1,25(OH) 2 D 3 结合后.配体结合区域磷酸化,随之激活转录过程,并与转录因子反应,进行基因表达。另外,对一些疾病如肾衰、特发性高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的研究表明,1,25(OH) 2 D 3 与VDR基因型之间有相关关系。Wishart对高加索绝经前期健康妇女研究表明,VDR基因多态性与血清1,25(OH) 2 D 3 水平、食物钙摄取量一样,均是影响肠道钙吸收的独立因素。其中基因型bb和高水平的血清1,25(OH) 2 D 3 促进肠道钙吸收 [6]  。VDR基因在机体钙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VDR基因型决定了机体对所摄入的钙和维生素D的不同反应,从而决定饮食中钙摄入的实际效用。

  4 VDR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
   
  我们知道骨量和骨密度取决于足够的性激素、营养物质和骨负荷。健康男性的雄性激素可维持终生;但女性绝经后随着雌激素的丧失,骨转化和骨丢失增加。其机制从理论上分析,应该与VDR基因和胶原蛋白I基因等有关。然而,综合文献报道的结果,VDR基因型与BMD的关系并不很一致,甚至有相矛盾的报道 [7~11]  。特别是VDR BsmI基因型与BMD的关系更是众说纷纭。
   
  1992年,Morrison等 [6]  根据对高加索人群的研究首次提出了VDR基因型与骨钙素相关的概念。1994年,又通过实验证明VDR基因多态性与BMD密切相关,且可占遗传因素的75%左右 [8]  。其研究结果显示bb基因型者比BB基因型者的BMD要高出15%左右;在发生椎骨骨折的发病年龄上,bb基因型的人可能比BB基因型的人晚10年左右,这就提示了VDR基因型预测BMD的可能性。在这之后,有关VDR基因型预测BMD的研究很多,但结果各异。在我国人群中,VDR基因型以bb型最多,约占总基因型的80%~90%,Bb型次之,BB型最少。但是VDR基因型与BMD的关系却并不那么明确 [9~10]  。Tokita等 [11]  对日本人的研究发现BB基因型仅占1%,但其与BMD的关系却Morrison的研究结果一致。另外,Lim等 [12]  对朝鲜人的研究却未发现VDR基因型与BMD之间存在关联。
   
  Fok I酶切位点位于VDR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置,对基因的翻译表达可能有较大的影响。最近有报道称VDR基因Ff基因型的个体的髋骨和椎骨的BMD最高,而同时检测的VDR基因的ApaI,BsmI及TagI多态性却与此无关 [13]。但是,Nakamura等 [14]  对44名经过严格训练的日本男性运动员及与之年龄匹配的44名男性非运动员进行了横断面研究,调查他们VDR基因FokI多态性与腰椎及股骨颈BMD的关系。从VDR基因型上分析,仅有FF基因型的运动员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椎骨体积差异,且其与对照组的骨密度和骨量的差异也较Ff基因型明显。所以,FF基因型与BMD有明显关联,FF基因型的人在同样骨负荷下更易建立起坚固的骨质结构。而总体来说,运动员组在腰椎及股骨颈处的骨矿含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说明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对骨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出现以上的研究差异,其原因可能是没有考虑:(1)VDR基因型对运动倾向的影响(力量运动型和技巧运动型);(2)VDR基因型和平时运动水平对骨密度的共同作用;(3)种族差异对VDR基因型的影响;(4)VDR基因的哪一片断对骨强度存在主要作用。此外,我们也注意到,骨强度可能不是受单独某一基因调节,而是许多基因共同调节。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改进,人们对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清楚,这也将为科学选材提供一个很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Myerson S,Hemingway H,Budget R,et al.Human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 gene and endurance performance.J Appl Physiol,1999,87:1313-1316.
   
  2 Woods D,Hickman M,Jamshidi Y,et al.Elite swimmers and the D allele of the ACE I/D polymorphism.Hum Genet,2001,108:230-232.
   
  3 Brown MA,Haughton MA,Grant SF,et al.Genetic control of bone density and turnover:role of the collagen1alpha1,estrogen receptor,and vitamin D receptor genes.J Bone Miner Res,2001;16(4):758-764.
   
  4 郝云玲.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内分泌疾病的关系.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3):196-198.
   
  5 段云波.骨量,骨大小,骨密度和骨结构.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6(2):64-72.
   
  6 Wishart JM,Horowitz M,Need AG,et al.Relations between calcium intake,calcitriol,polymorphisms of the vitamin D receptor gene,and calcium absorotion in premenopausal women.Am J Clin Nutr,1997,65:798.
   
  7 Morrison NA,Yeoman R,Kelly PJ,et al.Contribution of transacting factor alleles to normal physiological variability:vitamin D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and circulating osteocalcin.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2,89:6665-6669.
   
  8 Morrison NA,Chengqi J,Tokita A,et al.Prediction of bone density from vitamin D receptor alleles.Nature,1994,367:284-287.
   
  9 陈训华,杨淑芹,梁雅香,等.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中国骨伤,2001,14(9):531-532.
   
  10 缪应新,朱汉民,朱晓颖,等.上海地区汉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初步分析.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1):20-22.
   
  11 Tokita A,Watanabe T,Miura Y,et al.Vitamin D receptor gene RFˉPL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Japanese.Bone,1995,16(suppl1):17 -19.
   
  12 Lim SK,Park YS,Park JM,et al.La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vitaˉmin D receptor genotype and osteoporosis in Koreans.J Clim Endocrinol Metab,1995,80:3677-3681.
   
  13 Zofkova I,Hill M,Zajickova K.Dehydroepiandrosterone statu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is determined by the gene for the vitamin D reˉceptor.Horm Metab Res,2002,34(3):127-131.
   
  14 Nakamura O,Ishii T,Ando Y,et al.Potential role of vitamin D reˉ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in determining bone phenotype in young male athletes.J Appl Physiol,2002,93(6):1973-1979.
    
  (收稿日期:2004-04-09)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军队卫生学教研室( 通讯作者) 

  (编辑黄 河)

作者: 缪雪蓉 季红光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