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9期

椎管引流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近年来随着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升高,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发病率也逐年升高。临床中常用抗痨药及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结脑,但结脑后遗症仍较重,是治疗中无法避免的一大难题。笔者从2000年1月~2005年8月对18例结脑患者在用抗痨药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椎管引流术治疗,与同期保守治疗患者相比,疗效满意。1病......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随着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升高,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发病率也逐年升高。临床中常用抗痨药及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结脑,但结脑后遗症仍较重,是治疗中无法避免的一大难题。据Humphries报道:结脑从Ⅰ期开始用药完全恢复者达96%;Ⅱ期开始用药完全恢复者达78%;Ⅲ期开始用药完全恢复者仅21%[1]。由此可见,结脑的致残率及后遗症发生率是非常高的。许多结脑后期遗留有头痛、脑积水、颅神经损害、智力损害等后遗症。笔者从2000年1月~2005年8月对18例结脑患者在用抗痨药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椎管引流术治疗,与同期保守治疗患者相比,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症状、胸片、血沉、结核抗体、PPD试验、头颅CT及脑脊液检查符合结脑诊断,且所选病例属Ⅱ期或Ⅲ期患者。全部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7~30岁,平均20岁,属Ⅲ期5例,Ⅱ期13例。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35岁,平均21.5岁,属Ⅲ期3例,Ⅱ期22例。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静滴q6h,并予地塞米松、四联抗痨。(2)四联抗痨、地塞米松治疗,并将甘露醇用量改为静滴qd,并加用椎管引流术治疗。其方法是:解除患者的疑虑及恐惧心理以积极配合,做好准备工作,使用麻醉穿刺包、麻醉管作引流管,严格无菌操作沿腰穿部位进行消毒、铺敷、麻醉、穿刺、置管,预防交叉感染。为预防逆行感染,外端接入无菌瓶,并保持密封,由专人负责,熟练掌握操作技术,防止各种不良反应及保持敷料干燥。每日放引流管2~3次,每次量为20~30ml,要求放液缓慢。

  1.3  观察指标  (1)症状:头痛消失及缓解程度;(2)观察脑脊液压力、生化、常规改变情况;(3)每2个月复查头颅CT或随访头颅CT了解脑积水及脑室改变情况;(4)观察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及脑疝形成、脑脊液漏情况。

  1.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头痛10天消失,脑脊液生化、常规向正常方向发展;随访时头颅CT正常。(2)有效:头痛30天消失;随访时头颅CT可见轻度脑室扩张。(3)无效:头痛稍缓解或无缓解,随访时头颅CT可见明显脑室扩张及严重后遗症。

  1.5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缓解及随访头颅CT疗效分别见表1及表2。两组实验室检查及用药前后未见肝功能损害及听力下降。两组内结果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故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略)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随访头颅CT比较  (略)
  
  2  讨论

  结脑后遗症表现多种多样,如头痛、颅神经损害、脑积水、智力障碍等。结脑早期由于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增多,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脑积水,颅内压多为轻中度增高。晚期蛛网膜、脉络丛粘连,呈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由于结核炎性渗出物的刺激,粘连压迫可致脑神经损害[2],故结脑后遗症重。施行椎管引流术有如下好处:(1)可降低颅内压;(2)可将炎症反应细胞及脑脊液中的炎性物质引流出体外,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继而减轻蛛网膜、脉络丛粘连,使脑脊液回流通畅,减轻脑积水及压迫症状,减少颅神经损害的发生;(3)此外,可减少甘露醇用药,减轻肾脏负担,减少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发生。综上所述:加用椎管引流术较常规治疗能明显减少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韩仲岩,丛志强.神经病治疗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0-134.

  2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8-179.

  作者单位:1 553500 贵州盘县,盘县人民医院 

       2 553537 贵州盘县,盘县第二人民医院

  (编辑:齐  永)

作者: 李艳朱龙洋田莉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