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24期

黑斑息肉综合征伴癌1例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癌变者十分罕见。3cm之间,右腹部见25cm长的纵行瘢痕,Muphy’s征(+),肠鸣音亢进,肝脾未触及。胃镜及B超均示十二指肠腺癌。胆囊胀大约11cm×8cm×5cm,充血水肿,胆总管增粗,周径2。...

点击显示 收起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癌变者十分罕见。笔者近遇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38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1年,加重伴恶心、呕吐4个月入院。呕吐非喷射性,伴发热、纳差、贫血、乏力,消瘦明显。患者曾于23年前和18年前均因“肠套叠”而行手术,具体不详。追问家族史,无此病患者。查体:中年女性,营养差,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口唇、眼周见多数棕褐色斑点,手指腹侧、足底有散在的褐色斑点,直径在0.1~0.3cm之间,右腹部见25cm长的纵行瘢痕,Muphy’s征(+),肠鸣音亢进,肝脾未触及。化验:GPT 151u,GGT 256u。胃镜及B超均示十二指肠腺癌。术中见肝脏轻度肿大。胆囊胀大约11cm×8cm×5cm,充血水肿,胆总管增粗,周径2.5cm。胰头扪及6cm×6cm×5cm肿块,中等硬度,可活动。十二指肠升段及横段扩张,肠壁增厚,胃、十二指肠及空肠内见多发性息肉。行胃大部、十二指肠及部分空肠和胰腺切除。

  病理检查:胃、十二指肠、空肠表面光滑,沿大弯侧将胃及肠管剪开,黏膜面均见多个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带蒂息肉状肿物,小者仅突出黏膜,直径:0.1~0.3cm、大者长径达4cm。十二指肠乳头部息肉聚集,形成巨大的息肉状肿物,表面有浅表溃疡,9cm×8cm×5cm大小。胰腺与十二指肠粘连,切面分叶状,中央管下方见一囊性肿物,长径2.5cm,壁厚0.2cm,内容清亮液体。镜检:各处息肉均由增生的平滑肌构成支架,表面被覆的上皮及腺体与所在部位上皮及腺体相似。胃、空肠的息肉部分腺体大小及形状不一,内衬上皮呈高柱状,核占细胞1/2以上。十二指肠乳头处息肉腺体形态不规则,内衬柱状细胞,核呈杆状,着色深,轻度异型;核分裂像易见,并见病理性分裂像。杯状细胞减少,腺体累及浅肌层。胰腺囊肿壁被覆高柱状上皮,含有少量杯状细胞,被覆上皮细胞大小形态一致,部分上皮呈小乳头状突起。病理诊断:(1)胃、十二指肠、空肠多发性息肉,病变符合Pentz-Jeghers综合征。十二指肠息肉恶变(高分化腺癌)。(2)胰腺囊腺瘤。

  讨论:此瘤样病变为一种家族性异常,遵循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且具有不容程度的外显率疾病,并具有黏膜皮肤色素沉着及错构瘤性胃肠息肉的特征。类似的息肉也可发生在胃、十二指肠和大肠。患者的唇、口腔黏膜、指(趾)、掌和足底具有典型的色素沉着。大体表现这些息肉与一般的腺瘤性息肉没有区别,但镜下表现明显不同。腺体由清楚可见的平滑肌纤维束支撑,病变中心平滑肌纤维束较粗,而边缘则较细。形成树枝样结构。不典型增生及恶性变非常少见。发生于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胃肠道的腺癌预后差,可能是因为发现太晚。其中一些病例可见浸润性癌与原位癌及腺瘤性病变区域并存。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还可发生称作伴有环状小管性索肿瘤的卵巢肿瘤,所谓的宫颈恶性腺瘤,卵巢黏液性肿瘤,乳腺癌(常为双侧)和其他类型恶性肿瘤。

  (编辑:邓  锋)

  作者单位: 273500 山东邹城,兖矿集团总医院病理科 

作者: 关慧娟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