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0期

泄泻应用解表法浅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泄泻,又称腹泻。其形成每由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体虚久病等,导致小肠受盛、大肠传导失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罗氏会约医镜·泄泻》亦谓:“泻由脾湿,湿由脾虚,”明确指出泄泻的主要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主要病理......

点击显示 收起

  泄泻,又称腹泻。它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至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其形成每由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体虚久病等,导致小肠受盛、大肠传导失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罗氏会约医镜·泄泻》亦谓:“泻由脾湿,湿由脾虚,”明确指出泄泻的主要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主要病理因素为湿,发病关键在于脾虚湿盛。故泄泻的治疗当以运脾祛湿为原则。临床施治则根据病因之异,患者个体之别,以及病理变化的不同而予随证施治。施治之法,历代医家都有着精辟的论述和丰富的经验总结。诸如疏表化湿,温中健脾,燥湿和中,清热利湿,消食导滞,补中益气,升清举陷,温补脾肾,抑肝扶脾,涩肠止泻等,都从不同的辨证角度,其解表一法,本是开泄腠理,疏散外邪,治疗表证的主要治法,它用于泄泻治疗,则又能具助脾祛湿之功而获满意疗效,今就其证治机理浅析如下。

    1  解表祛邪,逆流挽舟

    解表法在泄泻治疗中的应用,是用治外感泄泻兼夹表证的治疗方法。它针对感受外邪入侵,如寒、湿、暑、热束于肌表而又导致脾胃受病之泌别失司,水谷并入大肠而成之泄泻证,一则疏散表邪,使在表之邪气速从表解,及时减轻病势,防止外邪继续内传之变;再则使邪从外入者,仍从外出,利于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恢复,意同治痢之“逆流挽舟”。故南宋张从正《儒门事亲》一书中,列专篇《凡在表者皆可汗式》指出:“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并认为飨泄不止,日夜无度,完谷不化,脉见浮大而长,身表微热者,都可用“汗法”治愈。因此临床证见外感寒湿,损及脾胃之寒湿泄泻,治当解表散寒,芳化湿浊,方用藿香下气散,药用藿香、苏叶、白芷、桔梗外散风寒,内化湿浊,配伍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燥湿健脾,理气和中。若表证显著,更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煎服。又如暑湿留连,症见恶寒发热,胸闷泛恶,腹痛泄泻,治宜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方用香藿饮加减。其治都体现了解表祛邪,化湿和中,使表邪得解而里气因和,攘外安内,脾胃升降得司,则泄泻自解。

    2  解表宣肺,调整治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肺主皮毛。”皮毛,为一身之体表,是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第一屏障。外邪袭表,首犯皮毛,风寒外来,则卫气郁滞而肺气失宣。由于肺的宣发作用和肃降作用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它们在生理上相辅相成,在病理上相互影响。风寒外束之泄泻证,当外邪侵犯皮毛时,因卫气郁滞而影响肺气之宣发,从而亦使肺气肃降受损。肺的宣肃失调,则影响肺的呼吸调畅和对机体津液代谢的通调,以及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运血等“肺主治节”的功能作用,而肺主治的功能作用是对全身的呼吸运动,水液代谢和气血运行都起着治理和调节作用的肺功能的高度概括。由于风寒外束之泄泻证存在了对这一生理功能的影响,从而也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肺为水之上源”,肺对“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津液,不能正常宣肃,行水不利,则水湿内渍,加重湿邪为患。二是治节失调,造成呼吸和气血运行不畅,则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影响泄泻的向愈转归。如是治以解表发汗,启皮毛之郁闭,通过改善肺气的宣肃功能,来实现肺的正常治节,则呼吸匀和,气机调畅,有助于全身的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具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促进病变恢复等作用。又肺合大肠,肺经下络大肠,二者的经气相互影响,通过改善肺循环和肺功能,则能促进肠道的病灶清除,提高泄泻的治疗效果。故临床对肺热壅盛、移热于大肠而致的泄泻,宗朱丹溪“当治上焦”之说,治以清宣肺热能愈大肠之泻。

    3  解表发汗,化湿利湿

    泄泻为病,湿邪是主要的病理因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汤鸣、溺少、大便溏泄,皆由湿矣。故祛湿既是治泻的原则,也是施治的重点。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常自外感而受,侵袭肌表。内湿每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内外之湿虽有所别,但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相招为患。外湿去则有利于内湿的运化,内湿除有利于外湿的散发。祛湿之法,仲景《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云:“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水气病脉证并治》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强调微微发汗和利小便是祛湿的主要方法。

    解表法,针对湿滞肌表的泄泻之证,不但能直接疏表祛湿,同是还能通过恢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而“行水”利湿,具有两解内、外湿邪之功。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论湿证》指出:升阳风药可以使阳气升腾而祛散湿邪,他说:“宜用升阳风药,兼实脾土,乃为精工。论曰:湿淫所胜,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愈是也”。

    至于“行水”利湿,是指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在宣发和肃降两方面的生理作用下,使全身水液运行的道路通畅和调,一方面向上向外宣发,另一方面向内向下肃降,通过代谢后,经肾的气化作用,化为尿液由膀胱排出体外。解表宣肺,以改善的通调水道的机理作用,前段已从生理病理角度作了分析,此则从病因角度而言,针对湿邪为患,能通过开宣肺气而通利水湿。所谓上窍开则下窍自通,即“提壶揭盖”之法。水湿内停,治当渗利,古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但当表邪郁束,水湿内渗之泄泻证,由于存在卫表失宣的病机,没有正常的宣发,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肃降,则多有水道不通,气化不行而利之不利者,此时治当启上闸,开支河,注重加入开宣肺气之品,如桔梗、荆芥之类,小便往往易于通利。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小便通利,一则水湿能由下出,助脾运湿,而泄泻得止。再则利小便以实大便,提高泄泻的治疗效果。

    综上可见,解表法用于泄泻的治疗,主要是用治泄泻而兼外邪束表的证候。其证治机理是通过解表宣肺开泄腠理,一则驱邪外出解除受病之因;二则改善肺气的宣肃功能,增强肺对全身的主气、司呼吸和通调水道的生理作用,从而调整全身“治节”,促进病变恢复;三是化湿利湿,助脾湿之运化,湿去而泻自止。故解表法在泄泻的治疗中,审证明确,其对因、对机、对证都具有明显的疗效。

     作者单位: 404600 重庆奉节,奉节县医学会 

   (编辑:齐  永)

作者: 唐亮华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