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5期

心房颤动115例分析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病因及年龄分布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收集近5年夏津县人民医院Af住院患者共11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风心病主发年龄段和冠心病、高血压病主发年龄段不同。结论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是房颤的主要病因,重视房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病因及年龄分布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随机收集近5年夏津县人民医院Af住院患者共11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首位37.4%,冠心病占28.7%,高血压占13.9%,其他病如心肌病、肺心病也占一定比例。风心病主发年龄段和冠心病、高血压病主发年龄段不同。结论  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是房颤的主要病因,重视房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心房颤动;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Af发病时,常导致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 另外还诱发心力衰竭,促进脑栓塞及其他栓塞事件的发生, 为进一步了解Af病因及其年龄分布情况, 增进对Af的认识及治疗, 对本院近5年115例Af患者做了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近5年收集我院住院Af患者共115例, 其中男69例, 女46例;年龄20~90岁,平均(60.5±13.9)岁。 反复住院者以第一次住院资料为据。

    1.2  方法  115例Af患者均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为Af,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经心脏彩超确诊。冠心病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确诊, 高血压诊断符合2003年JNC7诊断标准[1],既有冠心病又有高血压病者, 归类为冠心病。

    Af按“三P”分类法, 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2], Af凡能自动转复,持续<7天者为阵发性,不能自动转复、持续>7天而≤1年者为持续性,>1年者为永久性。

    2  结果

    2.1  Af患者在我地区病因及年龄分布  调查时年龄20~90岁。病因及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115例Af患者病因及年龄分布 虽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的Af占病因学首位37.4%, 冠心病占28.7%,高血压占13.9%,而年龄分布,风湿性心脏瓣膜病Af 65.1% 发生在40~59岁,冠心病Af 63%发生在60~79岁,高血压Af 62.5%发生在60~79岁,冠心病Af 和高血压Af主发年龄段类似。

    2.2  房颤构成  115例中,阵发性21例(18.2%),持续性31例26.9%,永久性63例(54.8%)。

    3  讨论

    3.1  Af发病原因  病因现已公认房颤的电生理基础是折返,房颤主要由功能性折返和随机折返,短阵性发作见于无结构性心脏病者,持续性发作者多有结构性心脏病基础[3]。本次调查发现,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是导致Af的主要原因。

    Af病因中其年龄分布有明显差别,40岁前Af发生较少, 多见于风心病及预激, 40~59岁风湿性心瓣膜病Af为主, 60~79岁以冠心病,高血压发生Af为主。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风湿性的心脏瓣膜病发生率有所降低。 而由于人口的老龄化, 老年人群冠心病、高血压Af的发生率正逐步升高, 对此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3.2  Af分型与治疗  对于阵发性房颤多用胺碘酮、索他洛尔、心律平等药物治疗。而自从1994年Haissaguerre和Snartz等开始应用导管射频治疗心房颤动以来, 房颤消融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 并逐渐成为近年心律失常治疗的热点。 最新的研究展示, 对于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 几种方法对房颤的消融成功率都可达到90%~95%以上[4]。 另外, Olshamsky等[5]公布心房颤动节律控制研究(FFZRM)等实验结果检出, 把心室率控制方法从过去的被动地位提升为一线治疗, 永久性Af主要是控制心室率。关于房颤的抗血栓治疗,不论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都能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一般应用阿司匹林, 危险性高者,如伴有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则主张用华法令抗凝治疗[6]。

    【参考文献】

    1  Chobanian AV,  Bakrck  G, Black   HR,  et  al.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nat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JAMA,   2003, 289(19):2560-2571.

    2  Wyndnam CR.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worst common arrhythmia. Texheart,2002,27(3):257-267.

    3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87.

    4  Nndemaneek, mckenzie J, Kosar E, et al.A new approach for cathe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mapping of the electrophysiology substrate. JAM Coll Cardid,2004,43(11):2044-2053.

    5  Olshansky B, RosenfeldLE, Warner AL, et  al. The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f rhythm management investigators. N En-gl J Med, 2002, 347(23): 1825-1833.

    6  Pearee LA, Hart RG, Halperin JL. Assessment of three schemes for straifying stroke risk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m J Med, 2002, 109(1):45-51.

   作者单位:253200 山东夏津,夏津县人民医院

 (编辑:邓  锋)

作者: 艾庆泽,艾庆奎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