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21期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46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46例临床观察(pdf)慢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属多发性,难治性疾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为特点,病程迁延,易复发的一种常见病。为了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有效性,患者对46例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点击显示 收起

    西药结合治疗慢性结肠炎46例临床观察 (pdf)

     慢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属多发性,难治性疾病。中医认为其病机以脾虚湿热、气滞血瘀为主,特发于结肠黏膜、黏膜下层的炎症溃疡改变。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为特点,病程迁延,易复发的一种常见病。为了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有效性,患者对46例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  46例患者中,男18例,女28例,女多于男;年龄最小15岁,最大者68岁,20~30岁8例,30~40岁10例,50~60岁14例;病程:3个月~1年8例,1~2年22例,2年以上16例。

    1.2  症状与体征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在3~8次,多数有黏液血便及有腹痛-排便-缓解的规律。左下腹部或脐周部压痛。检验大便常规有红细胞34例,脓细胞26例。细菌培养阴性46例,血常规正常。乙状结肠镜检查;结肠有不同程度黏膜充血水肿,多数小出血点及小溃疡形成。以直肠黏膜为著。

    2  用药与疗效

    2.1  甲硝唑合剂  处方:0.5%甲硝唑250ml,庆大霉素24万u;氟米松10mg;维生素B1 200mg;维生素B12 500mg;2%普鲁卡因6ml;乌头碱4ml。

    用法:用一次性灌肠器插入直肠内约10cm,做药物保留灌肠,每日1剂(最好在睡前)连用5次。

    2.2  中医药辨证施治  继药物灌肠后,笔者采用:(1)在发作期:证见湿热燥湿、凉血止血、柔肝止泻为主,选用自拟三黄燥湿汤,方药:黄连、黄柏、黄芩、秦皮、白芍、山药、槐花等。(2)缓解期:证见虚寒型,方药:党参、黄芪、山药、熟地、白芍、茯苓、当归、砂仁、炙甘草等。用法:以此方剂,继甲硝唑合剂之后,内服或保留灌肠,共15天为1个疗程,第2疗程间隔1周后进行。

    2.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次数正常,1年内不复发。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排便次数减少。无效:临床表现无变化。

    2.4  疗效  46例中治愈38例,占82.6%,好转8例,占17.3%,复发2例,占0.4%,总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0岁,农民,因阵发性腹痛,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近4个月而来我院就诊。

    检验大便常规红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有纤维蛋白附着,有多量散在部分密集成片的小出血点,并有小溃疡形成。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型发作期,给甲硝唑合剂保留灌肠3次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第5次后大便形成,检验阴性,继使用三黄燥湿汤5剂,保留灌肠后改用参术健脾汤5剂内服,1个月后复查肠镜,未见出血点及溃疡面,2年随访未复发。

    4  讨论和体会

    (1)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病因目前不十分明确,由于致敏物的变态反应、精神生活压力等诸因素,特发于结肠部位的自身免疫机制低下、黏膜和黏膜下血管、神经变性、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炎症性功能性并存或交替出现的症候群,属于难治性疾病,易复发。本组选用了中西药同用,整体与局部结合的治疗方法,标本兼治,消补得当,收到了控制症状快、巩固作用好的效果。

    (2)在选用甲硝唑合剂的配方中,甲硝唑(灭滴灵)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菌药物,既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有显著杀伤作用,还对阿米巴滋养体滴虫等有高效杀灭功能。与庆大霉素合用,有效地控制了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促进了肠道溃疡的愈合。所用氟米松是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渗出、抗过敏等功效和免疫抑制作用,加速了局部炎症的吸收与排泄和溃疡面的修复,短期使用,属于大剂量突出疗法。

    维生素B12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是消化道上皮细胞和神经鞘所必需的一种物质,配合维生素B1共同起到了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和血管正常通透性。维持肠道的正常蠕动和肠液的分泌。从而改善了内环境。

    乌头碱属新型纯中药中枢性镇痛、抗炎药,具有良好的解痛作用。五药配合,取长补短、重点突出、组方合理、疗效显著。

    (3)对该病运用辨证与辨病相互参照的原则,采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选用不用的方剂,但健脾益气应贯彻治疗的全过程。发作期以燥湿为主、健脾为辅、重用三黄,以消除湿热疏导肠腑。缓解期以健脾阳、益中气为主、燥湿为辅、重用参术、使脾健泻止、中气充足,进一步增强机体抵抗力,以巩固疗效。

    作者单位:261100 山东潍坊,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

  (编辑:若  木)

作者: 周江涛,纪 强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