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7期

自体树突细胞疫苗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而联合治疗组HBV-DNA抑制率和HBeAg阴转率均高于干扰素治疗组(P0。结论自体树突细胞疫苗联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效果优于单独干扰素治疗。【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疫苗。...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DC至第6天,HBsAg致敏形成特异性DC疫苗备用。选择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0例,给予干扰素α-2b 500万单位,肌注,隔日1次,疗程24周,同时联合DC疫苗回输治疗,每回输两次为1个疗程(中间间隔2周),每疗程间隔1个月,共进行3个疗程。干扰素治疗组:36例,单独给予干扰素α-2b 500万单位,肌注,隔日1次,疗程24周。两组治疗结束后均随访12周。结果 联合治疗组和干扰素治疗组治疗前后的ALT复常率均达50%以上(P>0.05),差异无显著性。而联合治疗组HBV-DNA抑制率和HBeAg阴转率均高于干扰素治疗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体树突细胞疫苗联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效果优于单独干扰素治疗。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疫苗;干扰素a-2b;肝炎病毒;乙型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起源于骨髓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senting cell,APC),具有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功能,最早由Steinman和Cohn首次于1973年发现,因其细胞形态上具有众多树突状突起而得名。目前已发现了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转归都与DC有关。随着对DC的体外分离、扩增和培养技术等基础研究的不断成熟,DC疫苗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肝炎的治疗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自体DC经HBsAg致敏形成的特异性DC疫苗与干扰素联合应用,观察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我院肝病中心2005年10月~2006年9月,门诊或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6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及肝病学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5例,女21例;年龄18.5~49.3岁,平均33.2±15.7岁;病程9个月~15年,平均8.6±7.1年。病例纳入标准:(1)血清HBsAg阳性半年以上,且HBeAg阳性,HBcAb阳性;(2)血清HBV-DNA≥1×105copies/ml,血清ALT在正常值上限的2~5倍之间,TBil低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大于60%;(3)依从性好;(4)6个月内未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药物治疗。排除对象:血清抗-HCV、抗-HIV阳性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有明显的心、脑、肾损伤者;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有血液病、糖尿病、酗酒和吸毒史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2  研究方法

    1.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CO2培养箱(Thermo Forma,美国),倒置显微镜(Olympus,日本),流式细胞仪(Coulter,美国),全自动酶标仪(Thermo,芬兰)。主要试剂:rhGM-CSF、rhIL-4、RPMI1640培养液、鼠抗人CD4,CD8,均购自河北博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HBsAg购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

    1.2.2  DC疫苗体外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0ml,肝素抗凝,在百级试验室进行下面操作,生理盐水1:1稀释抗凝血,层加到淋巴细胞分离液2000r/min离心30min,分离出外周血单核细胞并计数,用1640液洗2次,再加入含有体积分数15%人AB型血清的1640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以2×106/ml的细胞浓度加入一次性6孔培养板中,于37℃、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4h,吸弃上清液,再用1640培养液轻洗2次,除去非贴壁细胞,加入含500U/ml rhGM-CSF和500U/ml rhIL-4的完全培养基,隔日换液,培养至第6天再加入终浓度2.5μg/ml的HBsAg,4h后加入终浓度为10ng/ml的TNF,继续在37℃、5%CO2饱和湿度下培养1天,收获DC疫苗;用生理盐水洗涤2次并计数,即刻在受试者腋下部位常规消毒后经皮下注入体内。

    1.2.3  治疗方法  将66例入选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联合治疗组:30例,给予干扰素α-2b(安福隆,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00万单位,肌注,隔日1次,疗程24周,同时联合DC疫苗回输治疗,每回输两次为1个疗程(中间间隔2周),每个疗程间隔1个月,共进行3个疗程。干扰素治疗组:36例,单独给予干扰素α-2b 500万单位,肌注,隔日1次,疗程24周。两组治疗结束后均随访12周。

    1.2.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周结束时、随访12周时,检测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五项、HBV-DNA定量、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记录与治疗有关的一切不良事件。

    1.2.5  检测方法  肝功能检测采用瑞士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清HBV标记物检测采用ELISA法,HBV-DNA检测采用PCR法,以HBV-DNA≥1×103copies/ml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t检验。全部资料用SPSS 10.5软件包处理。

    1.4  伦理学  本研究经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所有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2.1.1  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与干扰素组的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和干扰素组的ALT复常率分别为63.33%和58.33%(P>0.05),差异无显著性。联合治疗组HBV-DNA抑制率、HBeAg阴转率分别为60.00%、33.33%,均高于干扰素组的33.33%、25.00%(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果见表1。

    2.1.2  随访结束时联合治疗组与干扰素组的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HBV-DNA抑制率、HBeAg阴转率分别为53.33%、36.67%,优于干扰素治疗组的30.56%、13.89%(P<0.05),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2。表1  治疗结束时联合治疗组与干扰素组的疗效比较表2  随访结束时联合治疗组与干扰素组的疗效比较

    2.2  安全性分析  联合治疗组和干扰素组出现了相同的不良事件,主要是流感样不适、发热、全身乏力、头痛、恶心、白细胞减少,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减轻,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良好,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皮疹、过敏反应、黄疸和肝功能的严重损害。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4.8%和79.5%。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C疫苗回输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2.3  治疗期间HBV-DNA定量的变化  治疗期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血清HBV-DNA中线水平呈进行性下降,并在治疗终点的24周达最低点。疗程结束时,治疗组HBV-DNA定量平均下降2.23log10copies/ml,与对照组平均下降1.65log10copies/ml比较P<0.05。

    3  讨论

    研究发现,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是机体控制病毒感染和清除病毒的重要方式,而慢性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不能产生有效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CTL),使患者长期处于带毒状态,产生慢性炎症损伤,造成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3]。DC作为体内最强的APC,在诱导HBV特异性CTL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DC的成熟缺陷,提呈抗原功能低下,是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长期带毒状态的重要机制之一[4]。因此诱导机体产生强大的、多特异的、多克隆细胞免疫,将成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5]。

    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培养的DC疫苗对HBsAg有较强的递呈能力,故采用自体DC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抑制HBV的复制,减少体内病毒的载量,促进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6]。张书广等[7]探讨自体乙型肝炎疫苗致敏的D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结果显示,治疗后的HBV-DNA含量拷贝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娄海山等[8]采用HBV-S抗原肽致敏的DC皮下注射治疗CHB,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荟萃分析表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经普通干扰素治疗4~6个月后,HBV-DNA转阴率为37%,HBeAg转阴率为33%,HBsAg转阴率为7.8%,其疗效与ALT基线水平有关[2],故单一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欠佳。

    近年来,随着DC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的日臻完善,DC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力求通过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的表面分子表达,增强其抗原提呈能力,以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

    本研究比较了自体DC疫苗回输联合干扰素治疗和单独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6例,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和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的ALT复常率均达50%以上,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的HBV-DNA抑制率分别为60.00%和55.33%,而干扰素组的HBV-DNA抑制率分别为33.33%和30.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和随访结束时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33.33%和36.67%,均高于干扰素组的25.00%和13.8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对病毒动态观察表明,联合治疗组和干扰素组均可使HBV-DNA定量拷贝数下降,前者在各时间点与基线相比的平均病毒下降量均多于后者,在治疗24周时联合治疗组血清中HBV-DNA定量平均下降2.23log10copies/ml,明显高于干扰素组的1.65log10copies/ml。并且联合治疗组于随访结束时能保持HBV-DNA的持续降低,而干扰素组有15.38%(2/13)出现HBV-DNA反弹。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仍为世界性难题,我们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后,通过应用自体DC疫苗回输联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有效地提高HBV-DNA抑制率和HBeAg阴转率,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干扰素治疗。今后DC疫苗的研究还将不断深入,而对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以及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治疗作用仍在观察中,力求为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寻找出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56-62.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3 Akbar SM,Furukawa S,Hasebe A,et al.Production and efficacy of a dendritic cell based therapeutic vaccine for murine chronic hapatitis B virus carrier.Int J Mol Int J Med,2004,14(2):295-299.

4 韩进超,臧国庆,余永胜,等.树突细胞的成熟状态和慢性病毒性肝炎.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5,32(1):54-57.

5 Auffermann-Gretzinger S,Keeffe EB,Levy S.Impaired dendritic cell matur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but not resolved hepatitis C infection.Blood,2000,97(5):3171-3176.

6 李用国,陈敏,张大志,等.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11(4):206-208.

7 张书广,赵歧刚,李友忠,等.树突状疫苗的制备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的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5,45(5):7-9.

8 娄海山,白经修,习方明,等.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3):203-204.


作者单位:050031 河北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病中心

作者: 段卫,张明辉,柳立平,马文波,郭力红,解从军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