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10期

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及体会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三叉神经痛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是指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神经系统常见疾患。笔者针灸治疗56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3~2006年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56例,其中男20例,女36例。2治疗方法2。...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针灸治疗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神经系统常见疾患。属中医“面痛”、“头痛”、“偏头痛”、“偏头风”等范畴。笔者针灸治疗56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3~2006年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56例,其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34~78岁,平均56岁;第一支痛5例,第二支痛15例,第三支痛16例,复合型20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余年;原发性48例,继发性8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取穴  第一支痛取鱼腰、下关为主,可配阳白、上星、合谷、内庭等穴;第二、三支痛取四白、下关、地仓、夹承浆、合谷、内庭等。其中头面部穴位取患侧,合谷、内庭取双侧。

    2.2  针刺手法  针刺时均取28号毫针,用泻法。针鱼腰穴,取1.0寸毫针,针尖斜向内眼角刺入0.3~0.5寸,有触电感传至眼、前额时,提插3~5次;针四白穴取1.5寸毫针,针尖向同侧太阳穴方向刺入1.0寸左右,有触电感传至上颌、上唇、上牙等处时,提插3~5次;针下关穴取3.0寸毫针,针尖向对侧外耳道方向刺入2.0~2.5寸,当出现触电感传至下颌与舌时,提插3~5次;针夹承浆穴取1.5寸毫针,针尖向下颌颏隆凸方向斜刺1.0寸左右,有触电感传至下唇、下颌时,提插3~5次;针阳白、上星、地仓、合谷、内庭等穴,常规刺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可继续下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面部疼痛完全消失;显效:面部疼痛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好转:面部疼痛及发作次数减少;无效:治疗后面部疼痛及发作次数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42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0例。45例随访半年内未复发,11例分别在3~4个月内复发,但症状较轻,继续针灸治疗5~10次后症状消失。

    4  体会

    (1)本病的发作常与情绪变化和疲劳有关,因此应避风寒、调情志、注意休息、忌食辛辣刺激之物。(2)气至病所是针刺镇痛的关键,下关穴是治疗该病的主穴,三叉神经第一支痛时,针刺下关穴,针尖向头部的前上方刺;第二、三支痛,针尖向头面的后下方刺,使之产生触电样传导。(3)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府,针灸取阳明经穴为主,上下配穴,以清泻阳明、活血通络、缓急止痛。(4)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轻者疗效较好,重者配合口服卡马西平片可增强疗效;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编辑:汪  洋)


作者单位:151107 黑龙江肇东,肇东市涝洲镇医院

作者: 由冬冶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