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3期

琥乙红霉素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一种琥乙红霉素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结论采用薄膜过滤法检查琥乙红霉素片微生物限度有可行。【关键词】琥乙红霉素片微生物限度检查薄膜过滤法琥乙红霉素有杀菌作用,对微生物生长有干扰,按常规方法测定其微生物限度无法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学验证是保证结果准确的惟一......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一种琥乙红霉素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方法 采用薄膜过滤法检验,《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菌株的回收率均高于70%,控制菌检查具有专属性。结论 采用薄膜过滤法检查琥乙红霉素片微生物限度有可行。

【关键词】  琥乙红霉素片 微生物限度检查 薄膜过滤法

  琥乙红霉素有杀菌作用,对微生物生长有干扰,按常规方法测定其微生物限度无法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学验证是保证结果准确的惟一途径。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开放式薄膜过滤器(孔径0.45μm,滤膜直径50mm),恒温培养箱、培养皿,抽滤泵。 

    1.2  样品  琥乙红霉素片。

    1.3  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增菌液,4-甲基伞形酮葡糖苷酸(MUG)培养基,均为干燥培养基,临用前按说明书称量配制灭菌。 

    1.4  稀释液及冲洗液  pH7.0的灭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1.5  菌种  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均购自云南省药品检验所。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2.1.1  供试液制备   称取样品10g,研细,加稀释液至100ml,制成1:10供试液。 

    2.1.2  菌液制备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菌液均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方法制备,浓度为50~100cfu/ml[1]。 

    2.1.3  细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数检查方法的验证

    2.1.3.1  试验组  取供试液1ml,加入50ml的稀释液中,混匀,经薄膜过滤后,冲洗3次,每次100ml,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1ml菌液,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菌落计数方法计数[1]。 

    2.1.3.2  菌液组   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除不加供试液外,操作同试验组。

    2.1.3.3  供试品对照组  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除不加菌液外,操作同试验组。 

    2.1.3.4  稀释液对照组  测定稀释液是否干扰微生物生长。取稀释液1ml,其余同试验组。

    2.1.4  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2.1.4.1  试验组  取供试液的上清液10ml,加入100ml稀释液中,混匀,经薄膜过滤后,冲洗3次,每次100ml,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大肠埃希菌菌液1ml,抽滤,取出滤膜加入到100ml胆盐乳糖增菌液中,37℃恒温培养 l8~24h后做 MUG试验及靛基质试验。 

    2.1.4.2  阴性菌对照组  方法同试验组,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1ml代替大肠埃希菌。同时做稀释液和培养基阴性对照。 

    2.2  结果

    2.2.1  细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数检查方法验证  4种菌株的回收率均高于70%,符合验证规定。稀释剂对照组的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试验组的回收率(%) =[(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

    2.2.2  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  试验组阳性菌对照检出大肠埃希菌,阴性菌对照未检出大肠埃希菌,说明本法可检出大肠埃希菌,具有专属性,符合验证规定。

  3  讨论

  薄膜过滤使微生物充分被滤膜截留,再用适量无干扰的冲洗液洗去供试样品的干扰,就能准确地进行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冲洗液的用量是关键,如过量冲洗,会使菌体受损、不利于生长,从而影响回收率,还会使滤膜受损、孔径改变,影响实验结果。反之,如冲洗不充分,样品抗菌作用就不能彻底消除,也无法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XIJ.


作者单位:657000 云南昭通,昭通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