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年第1卷第3期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前内科处理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我院儿科与心脏外科自1999年1月~2001年8月,共收治先心病患儿274例,其中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170例(62%),如何提高先心病的治愈率,除手术根治外,及时有效的术前治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170例肺动脉高压患儿加强降低肺动脉压的治疗,尽量使患儿在较好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初步探讨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治疗方......

点击显示 收起

  我院儿科与心脏外科自1999年1月~2001年8月,共收治先心病患儿274例,其中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170例(62%),如何提高先心病的治愈率,除手术根治外,及时有效的术前治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170例肺动脉高压患儿加强降低肺动脉压的治疗,尽量使患儿在较好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初步探讨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74例中男181例,女93例;年龄4月~15岁,平均年龄7.7岁。其中非青紫型(潜伏青紫型)189例,占89.8%;青紫型38例,占3.9%,其中非青紫型以单纯性室间隔缺损(vsd)为多见,共140例(53.7%);其次为单纯性房间隔缺损(asd)42例占15.3%,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23例,占8.4%;复合性畸形18例,占6.7%。(2)青紫型以法洛四联症(Tof4)最常见占10.2%,其次为法洛三联症和法洛五联症(1.5%,1.1%)。右位心2例(大动脉转位)。左室粘液瘤1例、缩窄性心包炎1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三尖瓣闭锁1例,肺动脉闭锁1例,单心室1例,右室流出道缩窄1例。

    1.2 临床特点 结合临床表现,x线胸片,超声心动(UCG)等综合判断,有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h)70例(62%)。主要表现为心脏听诊除杂音外,P 2 >A 2 ,部分P 2 亢进、分裂,由右向左分流特征。X线下部分有肺动脉段凸出,心界向左下扩大,彩超显示肺动脉增宽,三尖瓣结构正常,通过三尖瓣反流估测肺高压,声像图表现肺动脉增宽,右心扩大,三尖瓣口处见中等以上反流,占右房面积1/3以上,估测肺压Pcr30mmHg62例,60mmHg89例,80mmHg19例,即PAP在30~80mmHg,心电图(ECG)示右房肥大,右心室中度或重度肥厚。

  1.3 诊断标准 肺动脉收缩压>30mmHg,肺高血流标准QP/QS>1.5 [1]  。分度:PAP30~40mmHg为轻度,40~70mmHg为中度,>70mmHg为重度;及肺动脉收缩压/体动脉收缩压(PD/PS)<0.45为轻度,0.45~0.75为中度,>0.75为重度。

    1.4 治疗方法 (1)临床表现为单纯肺动脉压增高,无心衰及合并感染者,选择卡多普利0.1~0.5mg/(kg·次),q6h或98h口服;(2)有心功能不全、低氧血症者,除上述外,选择洋地黄、地高辛、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以及利尿剂如速尿、双氢克尿噻,同时给予极化液等保护心肌细胞;(3)合并肺部感染者选择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以求达到能够接受手术的最好状态。治疗前后平均肺动脉压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平均肺动脉压 (mmHg)例数 平均肺动脉压用药前 110  59.62~6.93 用药后 110  51.53~5.89 P  <0.01

     2 结果

  274例患儿中有258例最终采取手术方法根治,16例因各种原因未能达到手术条件。手术后患儿治愈216例,好转31例,死亡11例(肺部感染5例、皮肤伤口感染2例、合并心衰3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247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2±6个月,恢复良好,无晚期并发症。

    3 讨论

  据报道,小儿先心病发病率占新生儿活产婴儿7%~8% [2]  。重症中一类为大量右向左分流型,多伴有肺动脉高压及心功能不全;另一类为复杂紫绀型,表现为严重的心源性低氧血症,酸中毒等。这些都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原因 [1]  ,而且肺血管阻力及继发性管壁阻塞性改变,将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甚至不可逆 [3]  ,本文中3例术后合并心衰死亡者即为术前肺动脉高压时间过久所致。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的发展,先心病伴重度Ph的手术危险性有很大的下降趋势,这些都得益于手术指征的了解及术前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术前心肺储备功能的加强,可大大提高重症病例手术的存活率 [3]  。目前对先心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认为肺血管重建是不同原因Ph的共同病理特征 [4]  。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弱交感神经兴奋性而发挥扩血管及抑制肺血管结构重建作用。我们的体会是,选择适当时机使用扩血管药物并配合综合保护治疗措施,可以使平均肺动脉压下降。

    方法经济、简便、有效。可以在手术前、肺动脉高压 症状出现前,以及心功能未失代偿时应用,可降低术后危险性的发生率,并增加心脏储备功能,为心脏外科拟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为患儿远期健康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沈捷,周爱卿,等.韧粘素在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肺血管中的表达.临床儿科杂志,2001,18(1):105-106.

    2 李渝芬.重症先心病的术前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1):655-656.

    3 江泽熙,杨楚墩,舒龙,等.肺动脉压监测在幼婴室缺并中、重度肺高压修补术中的意义探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0,21(2):92-94.

    4 常泰吉,朱鸿良,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12.     

  作者单位:450003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收稿日期:2004-08-23)

  (编辑晓 青) 

作者: 陈莹 申志扬赵根尚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