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期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抗感染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病原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其中包括抗菌药物(抗生素、合成类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有效控制感染而不破坏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为了防止药物的毒副作......

点击显示 收起

  抗感染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病原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其中包括抗菌药物(抗生素、合成类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有效控制感染而不破坏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为了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及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在明确指征下,根据药敏试验,选用适宜的抗感染药物,并采用适当的剂量、给药方法和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菌、治疗感染的目的,并防止浪费,是抗生素治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为了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的宏观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阻止或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发展,应加强抗感染药物的管理。
    
  1 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1)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3)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4)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患儿药物费用支出。

  2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建议
    
  (1)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2)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3)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证和疗程;(4)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5)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黏膜局部用药;(6)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3 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
      
  诊断或高度疑似细菌性感染,决定使用抗生素前,应留取标本做细菌学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分离病原体,并做常规药敏试验,作为抗生素选药依据,并根据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结合感染部位及药物浓度分布情况选择抗生素。
   
  3.1 使用抗生素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使用抗生素治疗中要注意保护患儿的定植抵抗力,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造成外来菌定植及耐药菌株生长,密切注意菌群失调的先兆。对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儿,应定期监测菌群变化及感染部位的细菌变化,及时予以纠正和治疗,减少二重感染的发生。
   
  3.2 严格抗生素联合的指征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种抗生素治疗感染,避免无指征的联合用药,以免增加过敏反应、毒性和患儿费用,产生拮抗或无关结果,使医护产生假安全感。联合用药应达到协同或相加治疗效果,减少药量,减少毒性,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它具有以下指征:(1)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或混合感染和难治性感染(如腹腔脏器穿孔、复杂创伤感染、吸入性肺炎等);(2)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3)感染部位一般抗菌药物不易渗入(如化脓性脑膜炎、骨髓炎等);(4)联合用药可显著增强抗菌作用,用于治疗顽固性感染(如肠球菌、绿脓杆菌感染等);(5)为了减少各类抗菌药物单一使用时的毒性作用;(6)需较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有产生耐药可能(如结核、慢性尿路感染、慢性骨髓炎等);(7)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为防止真菌二重感染,可短期联合服用制霉菌素或用微生态药物。
   
  3.3 注意抗生素的疗程 抗生素治疗应用剂量足够,疗程够长,取得稳定的疗效后,方可停用,中途不可随便减量或停药,以免治疗不彻底造成疾病复发,或诱导耐药菌株产生。(1)急性感染,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后续用2~3d,体质好的、病程不易迁延者,病情基本控制后1~3d即可停药;(2)败血症病情好转,体温正常7~10d再停药;(3)严重感染(如心内膜炎,骨髓炎),疗程可达4~8周。
   
  3.4 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 静脉滴注抗生素药物必须注意配伍禁忌,原则上2种抗生素不宜置于同一种溶液中静注或滴注,以免发生相互作用,而致抗生素的活力受到影响,或导致溶液变色、浑浊、沉淀等。静脉点滴抗生素的溶液,原则选择生理盐水,除必要时才选择5%葡萄糖盐水或5%葡萄糖液,以免溶液pH值对抗生素的破坏。连续给药与间歇给药的合理选择:(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间依赖性药物)静脉滴注时,一定要采用间歇给药方案,可将每次剂量溶于100ml液体内滴注30min~1h,按q6h、q8h、q12h时间给药,药物应临时配制。(2)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白霉素等)及多烯抗生素(两性霉素B)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避免毒性作用。用注射用水溶解后放入盐水中静点,防止水解失效。(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浓度依赖性药物)采用间歇性给药方案或每日量1次性给药,可采用肌注,也可分次静脉滴注,不宜静脉推注,也不宜与β内酰胺类药物同瓶滴注。6岁以下儿童原则上禁止使用此类药物,避免产生耳毒性,预防医疗纠纷
   
  3.5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不因预防目的而使用抗生素。特别是滥用广谱抗生素,对内科无感染征象的心血管病、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糖尿病、非感染性休克、慢性肾脏疾患,一般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只有对急性风湿热患儿,可定期使用青霉素G,以杀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原则通常有下列几条:清洁无菌手术(如甲状腺手术、疝修补术、输卵管结扎术、膝软骨摘除术等)无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指征。可能污染的手术(如胃切除术、小肠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一般不预防用药。如事先估计手术时间长,污染可能性大,可适当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以下情况为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1)污染手术,术前有发生感染高度可能者。例如:严重污染和组织创伤的伤口,不能及时手术处理或彻底清创者(如复杂外伤、战伤、开放性骨关节伤、严重烧伤、伴溃疡坏疽的截肢术、感染性病灶如脑脓肿等手术和各种咬伤等),连通口咽部的颈部手术,回肠远端及结肠手术;腹部空腔脏器破裂或穿通伤,高危胆道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2)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瓣膜病或已植入人造心脏瓣膜者因病需行其它手术者、脑髓液鼻漏者以及器官移植术等)。(3)各种人造物修补、置换或留置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人造关节置换术、人造血管移植术、脑室心房分流管放置术等)。
   
  术前应用抗生素的方法通常有:(1)抗生素的预 防应用仅当有明确的指征,并选择对特定的手术可能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最常见的致病菌有效的药物。(2)一般在术前30min~1h通过静脉途径给予1次足量抗生素(最初的预防性抗生素剂量),应使手术开始时组织和血清内达到药物杀菌浓度,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组织和血清内的治疗性水平(手术时间超过4h可术中加用1次量),至少至手术切口关闭后的几个小时。(3)除了上面讲到的以外,在择期的结直肠手术前,还需要通过导泻或灌肠进行肠道准备。在手术前24h开始给予不吸收的口服抗生素,共3次。(4)对高危的剖腹产手术,应在脐带钳夹后立即预防性应用抗生素。(5)不要将万古霉素作为常规的预防性应用药物。
   
  必须认识到免疫力的重要性,强调综合治疗,不要过分依赖抗生素。可适当应用免疫增强剂如人血丙种球蛋白,最好是静脉点滴,如蓉生静丙、莱仕静丙联合抗感染药物,效果最佳。

  4 抗菌药物序贯疗法
    
  如何降低医疗费用是临床医生除考虑医疗工作以外也需考虑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外文献报道,在英国,每年约有5亿张以上的抗微生物药物处方,其中住院处方中约40%为静脉制剂,门诊处方的医疗费用更明显超过住院者。医疗费用的增加,其部分原因考虑医疗与费用之间的矛盾,1987年Quintillion等人首先提出了抗微生物药物序贯疗法(sequential therapy)的概念,以后转换疗法(switch therapy)、降阶梯疗法(step-down therapy)相继问世,其要点是:住院患儿经短期静脉用药病情稳定后,将静脉注射改为口服药物继续治疗。在不影响患儿疗效的基础上,这样做可降低医疗费用,并可减少由于长期住院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和细菌耐药性,另外减轻患儿注射部位疼痛的痛苦,使患儿活动更方便,并能早日出院。据国外文献报道766例住院患儿中418例使用了序贯疗法,因早期出院平均每位患儿缩短住院天数5.4d和节约费用1897美元。
   
  总之,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是广大医务人员需注意的临床问题,开发一种抗生素需要大笔资金。为节省开支,避免浪费自然资源,广大医务人员应合理用药,掌握适应证,尽量少用高档抗感染药物,减少广大患儿的医疗支出,避免因病返贫。
   
  (编辑毅 文)

  作者单位:652700云南省通海县人民医院儿科 

作者: 吉德顺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