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8期

西咪替丁预防危重病患儿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应激性溃疡是危重病人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诱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病死率可达50%~80%。本院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西咪替丁预防危重患儿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59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以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西咪替丁预防组59例和对照组53例,其主要临床资料、原发病情况如下:Ⅱ......

点击显示 收起

     应激性溃疡是危重病人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诱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病死率可达50%~80%。本院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西咪替丁预防危重患儿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59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收住PICU的危重病患儿112例,全部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组1995年太原会议制定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的标准,评分均<90分,其中男68例,女44例,年龄5~14岁,平均(6±2.3)岁。以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西咪替丁预防组59例和对照组53例,其主要临床资料、原发病情况如下:Ⅱ型呼吸衰竭28例,预防组15例,对照组13例;严重心力衰竭22例,预防组12例,对照组10例;败血症20例,预防组11例,对照组9例;感染性休克23例,预防组12例,对照组11例;癫痫或惊厥持续状态19例,预防组9例,对照组10例。其中合并两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者63例(占56.3%)。所有病例均无消化道溃疡病史及其他出、凝血障碍性疾病,入院前4~8h无呕血、黑便史,粪及呕吐物隐血均阴性。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危重程度评分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及判断标准  所有患儿入院后即放置胃管,1周内不吃含铁食物,不使用抗酸药物和质子泵抑制剂。两组患儿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症及支持治疗,预防组于入院后即静脉给予西咪替丁每天10~20mg/kg,分3次应用,连用5天,连续1周观察胃管引流物及粪便的颜色,并检测引流物隐血及粪便的隐血情况。凡肉眼见鲜红色或咖啡色呕吐物、果酱样或柏油样粪便,以及呕吐物或粪便隐血(++)以上视为有上消化道出血发生。

  2  结果

  预防组中有6例发生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0.2%,主要为引流物或大便隐血阳性,无一例发生呕血或黑便。而对照组由17例发生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2.1%,其中呕血6例,便血7例,引流物或粪便隐血阳性4例。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8.21,P<0.01)。西咪替丁应用第2天,有3例在应用过程中出现轻微呕吐、心悸等不适情况,及时停用西咪替丁后,症状消失,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大多数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发生在创伤或疾病后3~7天内,以隐匿性出血为主,合并大出血者仅为1.65%~6%。诊断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以内镜检查为首选,其具有直观、准确、可靠等优点。但由于多数病人病情危重,特别是低年龄儿童,耐受情况较差,内镜检查较为困难。有学者通过观察胃内引流物颜色及隐血来判断有无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这种方法简单、方便、痛苦小、易操作。

  在应激状态下,胃壁血管收缩,黏膜缺血缺氧,使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坏,胃腔内H+向壁内扩散,是发生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机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存在是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先决条件,当胃pH值>3.5时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西咪替丁系H2受体拮抗剂,能竞争性与壁细胞上的H2受体结合,不仅抑制基础胃酸分泌,同时也能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等多种能引起的胃酸分泌的因素,因而能有效地预防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本结果显示,西咪替丁预防组危重患儿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10.2%)明显低于对照组(32.1%),且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出现较轻,没有明显的呕血、便血出现。说明静脉应用西咪替丁的确能有效预防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短期由于副作用少,且价格便宜,是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作者单位: 253600 山东乐陵,乐陵市人民医院儿科

  (编辑:江  枫)

 

作者: 闫武杰,刘云凌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